台灣太陽花學運時期一個公厠外的公民論壇。

從主持人一開始就明言四個議題,四選一,一人一票,然後開始有人提出質疑為何不可以一人多票、為何議題必須是這四中之一,再提出是否須要在聽多一些意見後再作第二輪投票,這會否更公道更受民眾接納等等,從而帶出程序在民主社會的重要性,當日台灣人反服貿,反的是黑箱作業,也是程序上的不公義。

論壇期間有糾察、醫生請參與論壇的人讓出醫療通道。論壇轉而開始質疑醫療通道的必要性(事實上,討論的核心不在通道)。醫生會走出來告訴民眾:我是醫生,請讓出醫療通道。民眾實際需要的是被說服的理由,被聆聽自己的聲音,而不是盲從「權威」的指示,即使大部分人支持醫療通道的必要,但在不同的情況應否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如何彈性處處… 一條小小的通道也有如此多的討論,而在服貿協議如此影響深遠的政策,在沒有資詢、沒有修訂空間的情況下,硬性地處理然後草草通過政策。民主的程序或許繁複,但通過漫長的辯論,所有人一起訂立的規則和政策,更別具深遠意義。

論壇又帶出另一個更引人反思的問題是,當民眾因反對盲目地服從權威而佔領立法院,但佔領之後,又會自己形成另一套權力架構。糾察會叫民眾不准走這裡不准走那裡,民眾會問:是誰的指示?不知道。為什麼不准?也不知道。

這一段時候,學運的「明星」進出立法院可以走星光大道,普通人則被告知禁止進入,在學運反對菁英階段統治的時候,自身卻又製造另一種階級上的不平等。星光大道的議題不單是討論一條醫療通道的設立,在這一天,更是平民挑戰權力階級,打破階級界限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