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地原名黃泥涌,因有一條大渠經這裡流入大海,大渠的黃泥被沖到這裡,故名為黃泥涌。今天跑馬地搖身一變,成為豪宅區,而古時這裡的黃泥涌村、藍塘村等當時因發展被逼遷往筲箕灣、大坑一帶。以前被逼遷,似乎還有地方安置,今天被逼遷,則是一無所有。而黃泥涌村遺留下證據,就只剩下黃泥涌道這個街名。
跑馬地,以前被稱為快活谷,英文名Happy Valley 。人人以為這裡是個跑馬的歡樂場地,但其實快活谷這個名字在興建馬場之前,早已存在。
民間相信跑馬地是風水旺地,古時先人過世,後人會選擇在這裡埋葬,墳場的概念是只西方傳入,而中國古時的有錢人可建風水墓穴,窮人無錢立碑,隨處草草將遺體埋葬,成為一個個亂葬崗。早在三十年代跑馬地成和道開發時,則發現亂葬崗,逼令工程等待骸骨移走,方可繼續工程。
南京條約後,港島被英國統治,木球會、禮頓山一帶也曾是英軍軍營,而跑馬地在二次大戰時也曾是戰場之一,但戰爭規模不及赤柱的戰役大,所以越來越少人提起,也越來越人記得這裡曾是大量軍人戰死沙場的地方。
土地問題今天是城中熱話,面對發展基建,本土農業、綠化地區無一幸免,即使是先人遺體也要讓路。在五十年代興建大球場時,跑馬地咖啡園墳場的部分墓碑被逼搬遷,七十年代興趣香港仔隧道時,跑馬地墳場起出千具先人骸骨移走,有的被親人帶走,有的另放他處,有的下落不明,所以別以為入土可以為安,人死後不過幾兩重,發展才是硬道理。
沿著黃泥涌道一直走,附近就有猶太墳場、印度廟,拜火教墳場,基督教墳場,火化場,回教墳場,彷彿是不同宗教的人魂歸的集中地。這個快樂的山谷,似乎暗示著是通往極樂世界之地。
2 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