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 Merchants of Doubt (2010)

這是一個公關(Public Relation)的故事,也是科學與政治的角力。

幾年前看黃子華的棟篤笑,劉青雲說:「做人冇公關,食屎架啦!」
做人要公關,做生意需要公關,做某些行業更需要公關。

一直以來,吸煙帶來的健康問題一直引人關注。煙草裡的成份會令人上癮、心臟病、癌症等等的嚴重疾病,我在小學常識科的時候已經讀過。我一直想,從科學驗證煙草中的成份對人體的害處,似乎沒有什麼討論空間,但我發現原來從「煙草對人體的害處」這個話題用了近50年才得到確認,而問題卻不在於科學。

早於五、六十年代,美國許多科學家已經有指出吸煙的害處。而事實上,煙草商在當時已經知道這些問題(注1)。當時,煙草商並沒有嘗試研究一些無害的香煙之類的產品,也沒有承認有關的指控,而是聘請了一間公關公司 (公司名在這裡不公開了) 。

注1: 一位美國醫學教授(Stanton Glantz) 因收到匿名人寄來的一大箱煙草公司內部文件而揭發事件。

公關公司向煙草提出一個概念:否認,需要數據、實證去支持;懷疑,則是主觀的想法。

對於科學的指控,我認為他們的回應,可以分幾個階段。

從六十年代開始,美國許多煙草界高層在一些電視的訪問時,當被問題有關吸煙問題時,總會有這樣的「答案」:「吸煙可能有害,也可能無害吧?」「我很懷疑吸煙的害處。」「我們怎知道有害還是無害? 我看不到有關的證據。」

當有更多的有理論支持這些商品有害的時候,他們又會換另一種說法。暗示即使有害,但只要不吸食太多,還是對健康沒有影響。「是,吸煙可能真的有害,但很多東西也有害啊! 食蘋果醬食太多也有害吧?」在香港也常常聽到被勸戒煙的人這樣說:「食飯都會哽死啦!」感覺如出一徹。

或許掩蓋不住事實,但拖到一日,則可賺多一日錢。每年有50萬美國人因吸煙而死,而販賣煙的商人對於這個責任卻完全地置身事外。

時間去到70年代,當時有許多人未有澈底弄熄煙頭而引發火災,香煙當然地首當其衝地被認為是火災的主要元兇。面對多方面的指控,煙草商一方面指出不可能將防火技術引入產品,另一方卻將責任推到傢俬之上。自此,美國的傢俬都必須加入了一定量的阻燃劑,化學品隨著塵埃飛揚,被我們吸入,成為體內一部分,甚至有報告指出美國嬰兒血中阻燃劑的濃度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甚至中國,對嬰兒的健康產生影響。然而我們又會想,這些化學物質又是否真的有能力阻燃?

後來一些前線消防員走出來,指這些阻燃劑全不管用,又有一些母親走出來指擔心阻燃劑對兒童健康造成影響,希望當局可以廢除相關法例。在這場聽證會中,最後一個醫生走出來,說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嬰兒在一個沒有阻燃劑的枕頭和有阻燃劑的床上睡,母親打翻了燭台,引起火災,嬰兒上半身被嚴重燒傷,最後在他眼前痛苦地死去。 最後也因為這個故事,廢除法例的動議不被通過。

記者在事後開始調查,嘗試找出近幾年那位醫生工作的醫院有沒有因燒傷致死的嬰兒,而結果卻是:根本沒有一個這樣的嬰兒。於是,記者打電話去問那位醫生求證。

醫生有這樣的回應:「這不是事實,只是傳聞。例子不重要,重要是原則。」重要的原則當然是:阻燃劑就是有用。
記者:「你作為一個專業人士,為什麼竟可以在法院上說這些未經證實而不確定的事?」
醫生回答:「我又沒有立誓。」

在許多有關阻燃劑的辯論中,當然有些專家走出來支持阻燃劑的功用,他們收取一個名為「公民消防安全聯盟」的組織數幾十萬美元的車馬費而出席。
記者再繼續追查「公民消防安全聯盟」的背景,發現這組織是由幾家大型阻燃劑生產商所有。

說到科學的爭議,全球最為關注的莫過於全球暖化的問題。

早於30年前,溫室效應已由一位科學家(忘了他的姓名) 提出。當時他研究金星的氣溫為什麼不合理地熱,發現金星的大氣層有許多溫室氣體,有極嚴重的溫室效應。然後他開始看到地球亦有這樣的趨勢。直言指出人類活動,是地球暖化的一大因素。這個說法當然引起多方面反對、懷疑有關的指控。

當時美國石油協會副會長同時是全球氣候聯盟董事,或許多能源公司的高層走出來說:「這是自然的變化,我們要多點證據。」甚至有「專家」提出大氣多點CO2 (二氧化碳)有利植物生長,可以增加農作物收成,是對我們有好處的。科學家不斷尋找證據。當時的媒體在討論氣候爭議時,總會請了支持雙方立場的科學家進行辯論。支找全球暖化是人類一手造成的科學家平平地解釋,分析數據,說了一大堆專業用語,人們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 另一邊反對的科學家,猶如機關槍連環開炮,說得華麗而動聽。最後相方各持己見,似乎仍很大爭論空間。

由1992-2002這十年間在學術界發表過的論文,有關Keyword是「Globe Climate Change」(全球氣候變化)的928篇文章中,全部928篇文章都同意人類是全球暖化的成因,而沒有一篇持反對意見。我不禁想,那當時的反對聲音又從何而來?

幾十年來,總會聽到一些聲音否認全球暖化的問題,有些人甚至公開地說環保人士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者(注2)。

注2:他們會以西瓜形容環保人士。外綠內紅。我覺得是個很有趣的形容。

財團支助一些組織、智庫,而這些團體會不斷說有利這些財團的言論。例如片中提及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資助三十多個團體,而「剛好」這些團體一致認為全球暖化全是謠言。而財團資助一些所謂研究所,聘請一些沒有相關學歷的人作「研究員」,而這些人上到電視節目時的名涵則是「xxxx研究所資深研究員xxxx博士」。

他們被邀請到電視台和真正做研究的科學家正面辯論,他們言之鑿鑿,說話振振有詞。

這些人和真正做研究的科學家在電視上爭辯,民眾覺得原來這個話題很大辯論空間,若問這些「專家、資深研究員」有關的資歷,或許一張文憑也拿不出來,今天狂寫專欄、社評批評。

這些人最成功的地方是令人眾覺得他是獨立的聲音。

90年代中,世界各國開始關注氣候問題,但這過程卻是多災多難。

在1995年,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有關氣候問題的報告,其主要作者受到攻擊。

在1997年的京都會議,世界開始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時,又有奧勒岡請願書的出現(注3),要求美國退出京都協訂書。

注3: 萬多名科學家聯署發表 奧勒岡請願書,這是其中一段: The proposed limits on greenhouse gases would harm the environment, hinder the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amage the health and welfare of mankind.

意思: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是危害環境,妨礙科學/科技發展,危害人類生命。

* 其後聯署內容、聯署人又被各方質疑。例如,記者可以用達文西的名字參加聯署,沒有證實聯署人的學歷等等。

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會,又發生氣候門事件(注4)。

注4: 有大量電郵被公開,指氣候問題只是科學家造出來的大騙局,指出世界各國誇大氣候問題的嚴重性而篡改數據。事件雖在後來得到平反,但卻沒有許多媒體注意。

我並非想要全然推翻懷疑論者,但當有許多持相反立場的意見時,從背後潛藏的利益去了解更多不同意見和反駁,我們似乎可更接近真相。

時間或許會還科學一個清白,禁煙政策似乎勢在必行,與此同時,有人高呼「自由萬歲」認為政府禁煙無疑是一種政治剝奪自由的行為,嘗試用抽象的理念去為實質的問題去辯護。可幸的是:今天我們買煙的時候,包裝上會印了「吸煙引致癌症。」「吸煙引致陽痿。」等等的標語,在室內場所禁煙等等…我想也算是一點進步吧?

面對香煙的問題,我們等了近70年,但面對全球氣候問題,我想我們時日無多。去年的巴黎氣候會議終於似乎達成了些共識:195個與會國家一致同意控制温室氣體排放,達到工業化前至2100年全球平均氣温上升不超過2攝氏度,並努力控制在1.5攝氏度內的目標。

雖未知各國會有何實質行動,但我們總不可能期望如英雄片一樣,有一個英雄走出來,所有問題自然地迎刃而解。

記得曾看過一篇文章,真正令人類文明進步的是科學、科技,而不是什麼經濟發展,更不可能是政治。科學赤裸裸地將事實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害怕科學,我們害怕改變,我們沒有改變的勇氣,我們寧願相信希望自己相信的事,人們將科學呈現的問題,看成對於生活的攻擊。就好像我們以這種生活方式生活了幾十年,然後有人走出來說我的生活方式有問題?

有人說我開冷氣會間接令北極熊絕種? 有人說我用多幾張抹手紙會多毀滅森林? 神經病!然後又有人走出來和你說:北極熊絕種關你什麼事? 這是自然變化。毀滅森林是當地人的問題,也不關我們事,那些指控完全是假的。對,這才是我們最渴望得到的答案,但事實,我們一直用各種藉口逃避問題。

有時我會想,每年愈來愈多的天災造成的損失,油公司每年若將用來「維穩」的金錢,改為投放在發展新能源之上,世界會如何? 每年各個大國的軍費屢創新高猶如地府數字,若將這些金錢用作改善窮富懸殊,世界會如何? 當我們所有人都懂得珍惜我們擁有得資源時,世界又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