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巴旅行的幾天,街上汽車總是絡繹不絕,但似乎很少看到有公共交通工具的蹤影。

1

在亞庇市內比較便宜的應當算是巴士了,可惜巴士的班次似乎不太頻密,而且巴士也只比香港的十六座小巴大一點。除了巴士以外,就只有坐的士了。沙巴的的士和香港的士有所不同,香港的士會四處「兜客」,上車後到有「咪錶」按行車距離收費 (的士兜路又另當別論了),就像台灣一樣。而在沙巴的士似乎則沒有所謂「咪錶」,收費似乎沒有固定,而他們只是將的士停在路邊,再在附近找客,或許在你走過的時候,問你一句: Need Taxi?

為方便計,我們最後選擇了用Uber。我們吃過晚飯後,如常走到大街旁邊等我朋友叫的Uber,等了一陣子,有個肥胖大叔走過來,用國語問我們:「要的士嗎?」我們連聲說「不用了。」忽然那個大叔好似猜中了我們在等Uber,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厲聲喝道:「你們是等Uber嗎? 是的話跟我滾遠一點!不要給我再看見你們,不然我教你們的車也走不了!」我們聽罷只得落荒而逃,走到他看不到的位置繼續等車。

在香港,Uber 和的士佬是水火不容。遠在沙巴的亞庇,似乎同樣有這個的問題。無可否認,Uber的車遠遠比當地的士舒適,而且由於有評分制度,司機一般態度也不會太差,收費也有固定,這幾點似乎正中的士的軟肋。單從用家角度而言, Uber在各方面都比的士優勝。

* 我們離開亞庇到機場時,我們坐過一次的士。的士司機一打開車尾箱,就有一堆蚊子飛出來,似乎有點嚇人,上到車箱,總有一兩隻蚊子在我身邊盤旋,感覺不太好。當然未必每輛的士都是這樣。

對於那位亞庇的士司機的忿怒,我似乎有點明白,原因本地的士司機因Uber 搶去客源,失去生計。國際企業進佔本土市場並非近年才出現,Uber的盛行也只是全球化下的產物之一,我們似乎已無力阻止國際財團的「入侵」(當然我不單指交通)。消極地以忿怒回應,對於事情本身並無任何實質,倒不如著手建立本土獨有的風格,再提升本土行業的質素。但若從消費者角度只言,引入競爭似乎亦非壞事。無可否認的是,網絡世界的應用漸趨普及,以一成不變的姿態對應日新月異的世界,似乎並非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