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這不是一篇食評,不過有興趣可以去試試。支持小店。在網上找店名很容易就找到。

近幾個月發現家的附近有一家麻辣燙,又麻又辣十分好吃,叫<馬姐重慶麻辣燙>,員工也有濃濃的四川口音(絕非譚仔阿姐唔鹹唔淡之流),雖然只是尋常小店,但坐在這裡吃東西,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昨天晚上忽然感覺盛夏將至,去了泳池游泳,一想到馬姐麻辣燙就在附近,忽然食指大動,定要一飽口福。時間只大約10時(營業時間會至到凌晨3時!) 位置還有點鬆動,我隨便找了個位置坐下,拿了張點菜紙剔剔劃劃。在我前面的另一檯,有一對情侶正準備結帳離開。

來收錢的阿姐忽然問:「唔食啦?」我抬頭望一望,見到阿姐指著檯前的一碟涼拌小菜。是的,那碟小菜差唔多原封不動。那個男人表情有點驚訝,似乎覺得阿姐不應該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他放下錢後,隨口說:「都唔知咩嚟。(都不知道是什麼)」說罷,就此揚長而去。

兩人離開走後,阿姐默默地望著那碟涼拌,似是心有所想。這時另一個比較年輕阿姐從廚房走出來,阿姐向她:「這是用天然xxxx做的啊!」(阿姐實在太重口音,完全不知所云)我望著阿姐,神情有點慘淡,聲音帶點哽咽。阿姐拿起檯布想要收拾和清理一下檯面,似乎對那碟涼拌有點不捨,一碟幾乎完整無缺的涼拌,花廢工本,人力物力,放到餐桌數十分鐘,轉眼化作廚餘。我要為涼拌默哀一分鐘。大部份人總會認為自己付了錢,眼前這一堆食物,已經屬於自己,有沒有吃剩也是自己的事。我不知如果駁斥這樣的一套價值觀,但我想若果我們社會大部份人都單純以金錢作為單位的話,這是悲哀的。

記得以前看報紙,香港平均每日大約會製造3000噸廚餘,我想像不到3000噸是一個怎樣的數字,政府每年亦大灑金錢宣傳減少廚餘,成效似乎不似預期。惜食如何環保,似乎人人都會講,每個人都知道,漸漸已成陳腔濫調,但又有多少人會為此而改變消費模式。或許當有一天人們要經歷沒有食物的艱難歲月,才會明白食物的可貴。

我吃著麻辣燙,又叫了碟涼拌青瓜,不時又聽到阿姐喃喃自語,似在惋惜人們的浪費,更似因為花盡心機炮製食物不獲欣賞而應到沉鬱。珍惜食物遠遠不單是人對自然的一種責任,更直接的應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