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不幸患上足底筋膜炎,這幾天常到朋友介紹的一間中醫館看病敷藥。

五時半下班,剛好差不多六時半趕在醫館關門前到達。醫館內有幾個人,大家都靜靜的等待,只有天花角落那陳舊的電視機播著六點半新聞的聲音。

「中環美利道地皮以232億被恒地投得,估計每呎地價5萬元,將成為新一代商業地王。」

坐在我對面的中年婦人忽然化身時事評論員,對旁邊敷藥的大叔說︰「哇!你看現在土地多值錢?」婦人想了想,又道︰「之前中環…中環那個… 中環街市(*注)! 留著都不知道幹什麼,又舊又醜,這麼值錢的地段也不用來起樓。」大叔繼續準備外敷的膏藥,專注得頭也不回,只淡淡地道:「中環街市是歷史建築喔,立法了要保留的。」婦人又說︰「什麼歷史建築? 旁邊的商廈又摩登又時尚,你看看那個街市完全格格不入,多不順眼。依我看,拆了街市來建商廈,發展經濟才實際。」

當我們這一代開始嘗試了解香港歷史,希望保留本土歷史文化的時候,原來總有一些人會對這些卻莫不關心。我們歐遊旅行,總會驚嘆四處都是宏偉的歷史建築,但回到香港,歷史古蹟卻買少見少,又或者弄得面目全非。發展與保育的對立似乎是每個城市都會經歷的問題,但在香港,雙方的力量卻是相當懸殊,「皇后碼頭事件」原來轉頭已過十年,過去的歷史建築拆卸後即使再重建,也只得其形,失去其神,往往淪為商業化的產品。我們追求發展,我們想要更多更多。盲目追求經濟發展儼然成為我們的重要價值觀,但漸漸地我們彷彿已忘記發展經濟背後的意義,為富人慮積更多的資本、滿足我們無窮的物慾,還是改善社會上不同的人的生活狀況?

幾年前曾經經過中環街市,這個街市就是如此格格不入,但總算為商業掛帥的城市帶來一點老舊的味道。可惜的是,在本來已經滿身銅臭的香港,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容不下一片小小的綠洲。

*注: 中環街市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是香港僅存使用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另外 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則為已改建的舊灣仔街市和旺角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