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陣子,收拾好行裝,又準備出發。公交站離小李家大約五分鐘路程,來往市中心地區有快速公交線(BRT – Bus Rapid Transit),算是十分方便,可以直達前門(前門就是朝陽門)。

dsc_5763
BRT的專用車道。閘門形同虛設,已經破爛不堪。
dsc_5765
有車到站時,當值大媽會來幫忙指揮。十分敬業的大媽。

BRT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專用的車道,在北京繁忙擠塞的道路上,乘坐這條快速公交線也不失為一個逃避塞車的方法。(*但將一條車道給了BRT專用的同時,變相又令車道變少,加劇交通擠塞的情況。)

這條BRT是全中國最早的線路,其後有些城市也有仿傚。我在廈門的時候也乘搭過BRT,廈門的BRT建在高架天橋之上,更不會佔用了地面的車道,設計上似乎比北京的更好。記得大約數年前的高考季節,廈門BRT的一輛公車起火,人們報警召來了消防車。但是問題就來了,BRT系統建在高架天橋之上,竟沒有通道讓地面的消防車駛上天橋。事件造成47人死亡,先不論起火原因,但不能否認這事故嚴重暴露了線路設計上的一大問題。

北京的BRT建在地面,應該不會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但從幾年前廈門的事件中,我們看到中國各地急急忙忙建設,不管是為了GDP,還是為人民福祉,似乎許多設計上的問題,往往未能考慮周全,釀成各種意外或是損失。

在工作上,不時要為大陸客人研發系統。這些客人都有一種特徵: 要求短時間內就可以用到系統,最後的結果多數是: 設計上總會有大大小小的缺失,許多情況未能夠顧及,然後是無止境的修改。似乎從政府以至民間企業,都同樣有種急功近利的思想。

當我們從新聞上看到祖國的偉大: 國內某某城市計劃在幾多個月內建造全世界/全國最XX的XXXX時,我們不禁報以懷疑的目光,這樣的東西真的可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