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 … 餘下的旅程都沒怎樣拍攝。

下一站是十三陵。先參觀,再吃飯。

張導在這時講出全日最真實的事。「北京旅行團的午餐,是超難吃。」

我坐在車上,又聽著白導說:「十三陵是埋死人的地方,參觀的話會招來不幸,所以行程就只會去十三陵風景區,而不是陵墓本身。」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十三陵風景區和十三陵是不同的。」

白導繼續解釋:「當時發現的陪葬品都已拿走,而陵墓內的屍體在文革時期都已被破壞了。所以現在定陵入面,甚麼也沒有的,沒甚麼好看。」

明十三陵中,唯一對外開放的,就只有定陵。然而,我們卻沒有機會去定陵。

只聽白導續道:「定陵是安葬明神宗的陵墓。當年考古人員發堀出神宗和他皇后、妃嬪時,發現神宗竟面色紅潤,死了數百年屍體竟無腐化,但他兩個同葬的夫人都已化成白骨。箇中祕密是什麼呢?」白導清一清喉嚨:「就是他穿的壽衣了!神宗穿的壽衣乃用不知多少塊玉縫製的,但他兩位夫人的壽衣則是普通壽衣,所以就化成一堆白骨了。」「神宗最厲害的地方,一好酒,二好色,又好酒又好色的國君,竟可以當了四十八年皇帝才去世,後人都十分好奇,很想知道這個皇帝為什麼可以如此長壽? … … (下略數百字…) 」白導說了一大堆神宗的長壽和玉的原因。

車程大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一家先賣玉器的商店先「參觀」再到旁邊的小飯堂吃飯。我們隨便逛了兩圈,就走到飯廳,總算他們沒有強迫我們買玉,因為已有些大媽在盡情選購了。

白導在車上將神宗說得滿天神力,似乎人人都希望像神宗一樣長命百歲 (事實上當48年皇帝,死時58歲也不算長壽,但他以這種麋爛的生活方式竟可以活到58歲,*有傳他還有吸食鴉片的習慣* 這才是令人驚訝)

神宗是一個怎樣的人,卻是沒人關心。


不愛看歷史的可以略去不看。

從前稍稍讀過明朝歷史。

明代的的滅亡,真正始於明神宗。

神宗在位四十八年,首十五年算是明代國力最強盛的時期,當時的皇帝年幼,政事都由張居正負責,萬曆十五年(即神宗在位十五年後),張居正逝世後,神宗馬上查抄他家,充公他的家產,又逼他長子自殺。

神宗有的,一是貪婪,二是懶惰。

神宗所貪的,是他作為皇帝最無用處的錢。皇帝貪錢,最簡單當然是加稅,所以他加了各式各樣的稅項。又開發了新稅項,以「礦稅」為例,派些小太監隨便亂指人祖宗山墳,說可以開礦,就逼人付錢交稅。歷史記載,礦稅徵稅的首幾天,就已等於以前全年稅收的一半了,當然,中飽私囊的就更無法計算了。若他生於今天的世代,想必是成功商人,再拿到十大傑青,四出和人分享成功之道了。

神宗懶惰,原也沒有太大問題,派幾個能幹的大臣處理所有政事就可以。但奇怪的是,神宗自己不理,又不許其他人去理。奏折堆積如山,要收稅開稅的,馬上批准; 要款撥振災的,不管。有人上疏痛罵昏君祖宗十八代,神宗卻一於懶理,連花點力氣去命人下道聖旨斬頭的,也沒有,反正就是你有你罵,我有我享樂。

萬曆十七年開始直至他死時萬曆四十八年(中間的三十年),神宗都是沉迷酒色,三十年都躲在宮內、這時滿清正在掘起,邊關戰敗,軍情告急,他還是躲在宮中,大臣們衝入深宮求見皇上,這個皇上仍是稱病不起,最後也真是死了。

最諷刺的是,他「花盡心力」收集到的白銀去到他死的時候,大都嚴重氧化。他死後一點也帶不走,在世的人卻也點也用不到。


我們面對這樣的一個國君,還只是希望像他一樣可以延年益壽,他如何昏庸,如何奴役百姓,似乎大家都不關心。

我不知道白導說的這些故事有多少真假,但反正是借這些故事植入式地賣廣告。

看看旅行團的大媽大叔,忙於看玉買玉,白導也忙個不亦樂乎,當了半個售貨員,一面幫助推銷,好似比店員更努力的。

「不是說什麼高薪養廉嗎? 幹麼那麼拼命呢,白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