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星期三的十號風球後,前天又一個八號風球,大半天都躲在家中。
在網上看了一套電影- 未來報告(2002)(英文: Minority Report)。
現在看這套15年前的電影,感覺還是有點震撼的。
故事背景發生在204X年,這個社會充滿著各種的謀殺案,於是成立了一個機構,稱為「防止罪案中心」,機構有三個「先知」可以預知謀殺案的發生,高科技電腦將預言化成影像投射出來,主角Tom Cruise 是一個警察官,從這些零碎的片段分析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犯案人和受害人,確定以後,部隊在案件發生前,將犯案人拘捕,關到監獄之中,沒有經過任何審訊過程。而三個「先知」的預測都相信100%準確的。一時間謀殺率跌到零,漸漸地開始有人有希望「防止罪案中心」正式成為政府部門。
如果我們在犯罪之先,就已經被拘捕,那麼我們是有罪還是無罪呢? Tom Cruise作了以下的解釋:「就好像拋一個球出去,結果必然是掉到地上,不管有沒有人接住它,球會往下墜是必然的事實。而這個系統對於兇案的預言就好像那個球有沒有下墜一樣,那是必然的事實,無論兇手有沒有被阻止,他都是有罪的。」
故事中認為所有事的發生,都有必然性,但事實上我們無法去證明。
現實社會中,更沒有100%準確預言的先知,我們會憑著動機、證據(例如: 有沒有計劃、準備的行動等等)去判斷一個人會否犯案,但這些是否代表我們可以斷言「這個人將會犯案」呢? 「You have a choice。」故事中的先知說。未到開槍殺人的一刻,都還有選擇的餘地。「如果就此判斷這人有罪那不是有機會冤枉好人? 」「是的。」「若這個人對我們的社會有潛在的危險時,例如, 恐怖份子、殺人狂,是否都應該都捉他們入獄呢?」「當然!」 若是如此,我們又要再想另一個問題: 計劃引爆炸彈,是恐怖份子的行為;但發起一份聲明,也可以是顛覆國家,我們難以得到一個清晰的界線。換個角度去想,如果我們,或身邊的人成為這個制度下被冤枉的人,或者我們又會有不同的意見。
在半年前的新聞: 美國已利用大型數據分析去預測罪案,在高機會犯案的地方部處。當有天科技發達到: 電腦分析某人的生平、童年後,計算到他有高機率殺人犯罪,警察將他拘捕,似乎已是可預見的事,電影情節未必不會發生。
另外,令我驚訝的是:電影中描述的未來世界,在今天的社會某程度上已經應驗。
城市的每個角落、公共交通,都會有瞳孔辨認每個人的身份。再看今天的社會,城市的每個地方都許多「天眼」,政府監控著社會,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在政府的掌握之中。當然以保安為由,似乎無可厚非,但換個角度想,我們卻因此一點點地放棄了自己的自由和私隱。
故事中主角被追捕時逃到一間汽車工廠,工廠中已沒有工人,改為全自動化的生產模式,機械可以全天候廿四小時生產,沒有感情,不須要休息,人類被機械取代,也是不久將來可見的事實。主角逃到一個貧民堀,警察可以派機械人隨便搜查地方,沒有人有能力去發聲、阻止。
主角走到街上商店,都會彈出不同的廣告推銷,走入店舖,虛擬店員會說:「陳先生,有興趣試試今季最新款嗎?」今天的現實商店雖未去到如此,但我們常用的Google、Facebook,已透過分析我們的上網習慣、搜尋器的搜尋字眼,估計我們的喜好、消費模式,顯示不同的廣告,這已經是現有的技術。廣告投其所好,我們更容易沉迷在物質主義的世界之中。主角之後又去到另一個娛樂場所: 人們各自躺在一個房間中,戴著頭盔,沉醉在各種虛擬的享樂之中: 性愛、社交、榮譽… 也正正和近年流行的VR眼鏡十分呼應。
故事中的世界,是消費主義掛帥的花花都市、嚴重監控社會的政府、是權力無限大的執法機構、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疑假似真的虛擬世界、取代人類的生產模式、這一切,不就是我們今日社會的趨勢嗎?
1 十月 2017 at 11:31 下午
這真是很有意思的一篇。
意圖和實際確實是很難界定的行為。 現在因由科技的發展,而可以預估某些事件。 但是人性是最難預估的變數… 人類的行為充滿了變數… 這其中也會有許多難以面面俱到的辯證討論。
讚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