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回到故宮,參觀的人遠遠沒有半年前的多。這一次我有帶回鄉證。
我拿著借來的圖書,邊走邊看,嘗試尋找昔日帝皇的足跡。當我正要穿過端門的城樓時,「哇啦哇啦…」一連串巨響,令我猛然驚醒。我見到我腳前半米的位置有一堆外牆的油漆走城牆上掉下黎,我呆了一陣,前面的職員同樣驚惶失措,連連喚我和旁邊的幾個女士快跑過來。
我回過神來,往前跑到露天的地方,我往後瞥了一眼,跑在我走面的女士卻被剝落的外牆打中頭部,雖然不致當場昏倒,但聽到那聲巨響,感覺得還是很痛的。女士掃掃頭髮,拍一拍肩上的灰,又繼續走了,消失在圍觀的人群之中,我不禁配服中國人頑強的生命力,那大媽總有種「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氣蓋。

今天的故宮入場,已不需要像半年前一樣排著長長的隊伍買票,國內的人只需要拿住手機,往一個四方形的櫃位內掃一掃條碼,就已經可以,既已經實明登記,又節省了許多排隊的時間。而沒有支付寶的外國人(包括香港人) 則會在另一邊排隊。
我穿過午門,終於正式踏足了紫禁城。
前面是「金水橋」。金水橋分內外,這一條是內橋,外橋則在天安門城樓和天安門廣場之間。在金水橋開始,一般的平民百姓就不能隨便踏足了。
內金水橋後面就是屬於前三殿(就是太和殿、中和殿還有保和殿) 的範圍了。其中最為著名的應該是太和殿,太和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鑾寶殿」,也是皇權的核心地方。皇帝舉行重大慶典時,就會再這裡進行。太和殿是明清時期北京城最高的建築物,其他人建屋不可以高過太和殿,否則就是代表比皇帝更接近上天,當然是死罪了。換轉在今天的城市,似乎很難找到一座比紫禁城矮的建築物了。
「月圓之夜,紫禁之巔,一劍西來,天外飛仙」西門吹雪和葉孤城就是在這裡決戰了。(喂! 那是陸小鳳的情節呀)
太和殿象徵皇權。


由殿外到殿內都充滿很具象徵意義的建設; 例如: 殿外有嘉量(量度的器具)和日晷(時間),度量和時間只有上天可以控制,代表皇帝是上天的代表,殿外兩旁有銅龜銅鶴,代表長壽; 殿頂有十個仙人神獸,祈求國泰民安。而殿內有軒轅鏡,代表是軒轅皇帝的子孫,是為正統,當然少不得龍椅等等的擺設,實在難以想像古人的心思和創意。


太和殿之後,是中和殿。中和兩字出自《禮記》的中庸。「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中和殿主要用圖是主要是讓皇帝去太和殿參加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皇帝也會在這裡為太后上徽號,批閱奏摺,也會用作召見官員等等。
外三殿最北的,是保和殿。明朝用左皇帝大典前更衣,清朝則會用作賜封、宴會、填寫宗室等用圖,乾隆五十四年開始的科舉殿試,也在這裡舉行。(續)
11 一月 2018 at 7:20 下午
感覺非常壯麗
每一處地方都有它的意義與功能性
但在皇宮生活的人每天須得面對一些繁文縟節
應該會過得不太舒服^^"
讚讚
12 一月 2018 at 11:59 下午
對呀,伴君如伴虎,有權的人爾虞我詐 無權的人又終日擔心 伴君如伴虎,在皇宮生活想是十分難受了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