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旅行無關的事。
早幾日和朋友談起他的親人或許在未來的一兩年會移民到海外。
我問:「你有想過要移民嗎?」
他說:「嗯…我有想過會去台灣,但又有時會想留在香港,都是閃過的一些小念頭吧,沒有認真考慮過。」
「除非香港不再是香港了」「與期迷失在制度之中,或許休息一下,又會有新的想法。」
「除非香港不再是香港了」
聽過「特修斯之船」的故事嗎?
特修斯之船不斷在海上航行,每次回到港口都要進行維修更換零件、船身的木板等。隨時間過去,特修斯之船的每一塊零件和木材都曾經被更換,沒有一個部分是最初出航的,那麼,這首船還是特修斯之船嗎?
現在二十六歲的我 (雖然常常有人說我像四十歲) 和十年前的我,是同一個人嗎? 十年過去,我身體明顯不同了,「我」在時間中流逝,「我」還是「我」嗎?
英國哲學家 David Hume認為,根本就沒有「我」令不同時間的「我」是同一個人。他認為「自我」是我們心理狀態的總和。我們的心理狀態在不同時間會不斷變,而「自我」也不停地變。所以就不能說明那是同一個「我」,換句話說: 昨天、今天、明天的我,也可以是不同的人; 上一秒、這一秒、下一秒的我,也可以是不同。這…似乎顛覆了我們對於「自我」的感覺。
另一位英國哲學家 Derek Parfit 則認為: 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 的問題其實無關重要,重要的是存活,是我的心理特質和印記可以繼續存在。以他的說法: 我不能說十年前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個人。今天的我和十年前的我有種心理連繫,我續存了十年前的「我」的心理特質與印記。
隨著時間變遷,我們會不斷改變,香港的外貌、特質也會不斷變,就像「特修斯之船」一樣。我們對這個地方的歸屬感悄悄地連繫著這個地方的某些特質,這個小小的地方一點一點的改變,我們也不斷會改變,有時候我們努力地維繫某些特質,但有些特質隨著時間逝去,當然又有些特質重新建立。這個地方是不是叫香港,似乎無關重要,因為這地方某些那個時候的我認為重要的特質都失去的那一刻,也代表我們和這個地方已經失去連繫了。
11 二月 2018 at 1:13 下午
表象的物質東西確實容易變啊,,,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