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現在是東部發電廠的部分)。發電機組利用上游立霧溪上的溪畔壩攔截溪水,以及砂卡礑壩攔截立霧溪支流砂卡礑溪的溪水發電,溪水通過沈砂池淨水之後,輸送到發電廠發電。

_dsc0381_dxo

當時為了方便維修水壩和大水管,就建立了這條砂卡礑步道。步道原本叫神秘谷步道,在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部落舊名也是「砂卡礑」(Skadang)。事實上,太魯閣也曾是太魯閣族的聚居地,在步道走時,也有見過一些族人在賣飲品、烤香腸,但是否還居住在此就不得而知了。

從砂卡礑步道站下車,車道旁邊就有條樓梯直接通向這條步道。步道沿河谷而建,從這這裡緩緩往三間屋、五間屋的方向走,看旁邊的流水潺潺,頗有詩情畫意。

_dsc0397_dxo.jpg

_dsc0395_dxo.jpg

_dsc0331_dxo.jpg

_dsc0354_dxo.jpg

這條步道是單程路,走到盡處便要原路折返。折返時這才開始有較多遊人前來,先前自然恬靜的環境亦因人多變得熱鬧。旁邊一對夫婦亦準備回程,和我邊走邊聊。他們來自江蘇,也吸花蓮的山水吸引前來。聊天間,他卻告訴我一個嚇人的消息。

「昨天花蓮地震喔。」他說。
「是嗎? 我不知道喔! 」我摸不著頭腦。
他又說:「你昨晚沒睡在花蓮嗎? 今天凌晨時份震盪得很明顯! 」
我默然回想: 「對了! 昨晚碌架床的離奇巨響原來不是發夢或是肥哥練功,原來是地震。」

我終於恍然大悟。

6月11日晚間11時42分,花蓮發生規模4.6地震,震央位在台灣東部海域,即花蓮縣政府東方11.9公里處,深度僅8.5公里。

6月12日4點52分,花蓮縣發生規模4.6地震,震央深度為10.9公里,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東方8.4公里的近海地區。

原來我在睡夢之中,已經歷了人生中首兩次的地震了,興幸兩次地震沒什麼損毀,亦沒聽到有什麼人命傷亡。今年二月花蓮已發生了一次規模6的嚴重地震,災難釀成17死幾百人受傷,亦有許多房屋損毀。然而事件也帶出花蓮市建築物地基與違規建築的問題,政府同意發展商在危險地段興建高樓,建築物設計完全不能承受地震威力等原因,因而這場導致多人死傷的慘劇,政府亦責無旁貸。

令我不期然想起十年前的汶川地震。官媒只報導政府、解放軍如何努力救災,但揭發四川許多豆腐渣工程的人士,卻是顛覆國家。每到災難發生,我們總是四處讚揚「天災無情,人間有愛」,但我們卻未必會察覺到許多無辜生命,沒有必須白白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