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坊終於曲終人散,意味著市區重建局(下稱市建局)的觀塘重建計劃即將展開。

現時的在月華街和協和街交界完成的第一期,建了單幢式豪宅觀月樺峯 ,第二、三期位於裕民坊、康寧道、物華街及協和街,正興建四幢豪宅(1),地下平台商場等,而最後第四、五期,即最近地鐵站的政府合署及裕民大廈一帶,則會興建一個精品酒店,還有一個比APM 更大的商場。

img_1476
重建計劃二期三期興建的樓盤。

這是一個幾百億元的大生意,在重建項目之中,市建局和地產商得到巨大利益,但卻犧牲出社區文化,犧牲了人與人生活的感情脈絡、犧牲了社會低下階層的生活、犧牲了每一個有默默耕耘的人。

_dsc7861.jpg

市區重建的目的應該是要改善社區,令市民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但我們不難看到現實: 自從觀塘重建計劃啟動,沒帶業權的租客先被逼走,業主即使擁有物業可以得到賠償,因重建項目推高同區樓價,居民根本不可能以賠償在原區購買一個面積、樓齡相近的單位。結果只能遷搬到其他地區生活。(2)

看著觀塘一棟棟豪宅落成入伙,或許令這區不再是全港最窮的老區(3),但香港的貧窮沒有消失,消失的卻是社會的最弱勢的一群。(4)

img_1478.jpg
佘生,至今仍未得到政府發出的工匠牌照。

img_1499.jpg

img_1473.jpg
福嫂亦一直在等待工匠牌照

img_1500.jpg

_dsc7787.jpg

  1. 觀月樺峯現時呎價大約$18000,而第二三期興建的豪宅凱匯推出時呎價曾高達$20000。
  2. 其實市建局也有提供原區安置的計劃,但要約十年後新樓建好,再補回差額才可以。誰會等十年?這十年住哪裡? 故原區安置基本上不是一個選項。
  3.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8年的報告,觀塘家庭入息中位數是2.11萬元,是全港最低的地區。2017年統計處觀塘有17.1%人口屬於65歲以上長者。
  4. 觀塘部分紮根數十年的工匠因重建被逼搬遷到其他地方開檔,但因政府部門的官僚制度,令工匠牌照卻遲遲未有發放,這些工匠無法到其他地方繼續經營,手停口停,前路茫茫。
    相關文章(點這裡)
  • 我當然沒有反對重建,而我亦同意舊區也需要活化,但舊區的人情味和文化,這些在地產霸權之下一文不值的東西,才是社區的命脈。而這些東西,並不是搞搞懷舊主題就可以「建」出來的。
  • 而對於重建計劃之中的不同持份者,我們又是否應該反思一下究竟誰的利益是應該最先被照顧才更符合社會正義呢? 或許我們可以引用John Rawls《正義論》中提及的差異原則: 不平等的制度設計有利於弱勢成員分配到最大的利益。
    若以此定義,那麼市建局又是否合乎社會正義呢 ?
black_and_white.jpg
社區消失之後,人們又何去何從?

* 題外話: 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 Demographia 發表2018年全球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香港已連續9年奪得第一位,樓價對家庭收入中位數比例由2017年19.4倍再升至20.9倍。即是一個家庭要不吃不喝不消費20.9年,才有足夠金錢買樓。

_dsc7753.jpg

kwuntongroad.jpg
觀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