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最後一天,我決定到成都市附近的景點逛逛。

作為一個愛看三國的好青年,來到成都似乎不得不去到武侯祠一遊。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正反映出三國時代人材輩出。蘇軾的赤壁懷古說的是吳國的周瑜,但受《三國演義》影響,最為人稱道的想是卧龍先生諸葛亮了。諸葛亮最有名的除了他過人的智慧和遠見外,最令人尊敬的一定是對蜀國的忠心,今天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便是出自他的《後出師表》了。

成都的武侯祠便是紀念他的祠堂了。事實上,武侯祠分為三部分: 惠陵 (劉備的陵寢)、武侯祠和漢昭烈廟 (紀念劉備的廟) 這是歷史上唯一君臣合祠的地方,但其實原本武侯祠建於五代十六國時期,到明初才將三者合為一殿,所以諸葛亮和劉備有多親密,其實從君臣合祠這方面是看不出來的,不過從史書看劉備對諸葛亮如此器重,關係也非比尋常了。

Webp.net-compress-image (1).jpg

從正門走到漢昭烈廟 ,大門牌扁寫著「眀良千古」- 意指「君明臣良,千古垂範」之意。但細心一看「眀」是「目」字部,原來當時題這個牌扁的是清朝人吳英,以這方法避開清代的文字獄。(就好似最近中國出品的銘記八酒六四,不過中共要說你顛覆國家的,不用什麼理由) 另一個說法則是指明君要用眼看清時勢和用人。同時「眀」也屬古字。

題外話: 香港大學的校訓「眀徳格物」也是用這個「眀」字。

Webp.net-compress-image

漢昭烈廟中央是劉備,劉備旁只有他的孫子劉諶可以在廟內被人敬仰。三國未年蜀國敗亡,劉襌主投降和他其中五個兒子都歸降於魏,只有劉諶一人極力反對,最終他跑到漢昭烈廟中痛哭一輪,然後回家殺死自己妻子兒女,再自殺身亡。

他的行為在現代社會當然是極不可取,但在古代封建時期,卻是貞風亮節。

「生不視強寇西來,天意茫茫,傷心慟灑河山淚 ; 死好見天皇地下,英姿凜凜,放眼早空南北人。」一副對聯正是後人對他的評價。

歷朝歷代各自推祟忠君愛國、殉國自殺才是高尚情操的愛國情操,我想自是希望人人忠於政權,作為便於統治的手段。

今天殉國自殺似乎太過煽情,但我們同樣有雷鋒作為人民的典範,努力為國家、為人民,才是熱血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