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轉了新工作,比以前忙了許多,沒什麼時間寫遊記,也沒什麼心情寫。

不過最近從網上看到兩件事,可以分享一下。

利申:左膠。

關於最近香港政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的風波,我想世界各地新聞也有轉報,我也不再多說。

第一件事: 一個「網紅」在一間冰室吃飯時,看到電視新聞在報有關上星期三的示威活動,冰室的阿姐看了新聞,不停說那些示威者是暴徒。這位「網紅」勃然大怒,馬上埋單,對員工破口大罵,並稱以後不會再光顧這間冰室。

「網紅」分享了這事,網民紛紛支持,並稱罷吃這間冰室。最後,這間冰室在Facebook 發出道歉聲名,並會稱會發令員工「專心服務顧客」。

第二件事,是一個朋友的朋友。他在小食店中也聽到顧客和老闆娘在討論星期三的示威活動,覺得示威者都是收錢做事等等。他問一問顧客阿叔可否一起討論,於是阿叔和老闆娘聽了他講解了二十分鐘。

他由最初的台灣殺人事件,台灣接受一次性安排,到香港政府忽然推出修訂《逃犯條例》,香港社會各界、以致許多國家都齊聲反對,到星期三他在示威現場的所見所聞,顧客和老闆娘由一開始覺得學生收到外國資金示威,變成一齊罵林鄭。

二元對立無疑是最容易區分「敵」「我」的方法。

早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從經典閱讀認識填海》中提到柏拉圖的「靈魂三分說」:

「柏拉圖認為人可分為三部分:理性、激情、欲望。理性能令人進行思考和推理,代表了靈魂純粹的理性部分;激情是介乎理智與慾望之間的角色;慾望的本性是非理性的貪婪,人類以其感受愛、恨等物慾。

三者之中,理性應該作為主導,慾望及激情應該服從理性,只有這樣靈魂才是純潔高尚,才能有真正的愛,並且意識到美和善本身。但現實是: 我們在思考問題時,很多時卻會被欲望主導,這時理性則提醒我們: 思考問題時,我們應該拋開原先所有的預設立場去討論,方可見到真理所在。」

許多人聽到老一輩的人對「佔領運動」、「不合作運動」的批評,無疑是十分刺耳,常人聽到當然會十分忿怒,特別是當你親眼看到警察拿著警棍衝去痛歐手無寸鐵的學生。

傳媒是我們唯一了解身邊以外的事的的唯一途徑。

如第二件事的主角所說:很多時候這些胡亂批評的人,只是缺乏資訊和分析力。盲目支持政府的,我想未必是大多數,收到政府好處的,也未必有許多,但我認為更多的是長期被錯誤訊息蒙蔽。他們知識水平普遍較低,缺乏分析力,容易被這些錯誤、甚至有矛盾的資訊誤導。

我們很難要求上一代人懂得上社交媒體 (Facebook 這些社交媒體已預設只讓你看到你想看的內容,讓我們更難看到其他不同的觀點 ),網上看新聞,從不同報導的面向,分析和了解整件事的脈絡。事實上,主流電視CCTVB 幾乎是他們唯一容易接觸到的傳媒,社交媒體也讓他們散播失實內容。

相關報導: 假新聞推手 —— 65 歲以上長者?。研究雖是美國,但也有其參考性。

惡言相向固然十分痛快,但讓這些人認清事實,似乎更有意義。真理越辯越明,但立場先行的討論,是不可能聽到不同的意見。

話說在文仔任教的學校,學生關注組希望組織罷課,因此要印製小冊子請同學響應,文仔說:「這份小冊子要解釋逃犯條例,因由、時序、各方持份者意見等等,寫得盡量持平不可太過偏頗。」

「其他同學了解事件以後,應憑個人意願決定是否加入罷課,畢竟香港是自由社會,不同立場理應包容,這也是香港可貴的地方。」

img_0411
這是六四晚會的照片。知識、價值觀,同樣要點滴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