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網友說到「伴侶」的關係,網友有這樣的看法:「伴侶與其說是伴侶,不如說是「同修」,許多人到後來不一定能如一開始所說的那樣相伴,反而是相絆,或是發現了無法再同路的原因而分開。從這點就更能看出彼此只是同行一段路,彼此是對方宇宙使者,是要來讓你學習到一些事的。」

網友以「同修」去形容兩人的關係,似乎比「伴侶」更好,除了有相伴、共同的意境之外,我想其中重要的觀點是「修」。而修行似乎是我們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佛家會說人生是一個不斷輪迴修行的過程。而修行,可以是我們人生應該去追尋的一些價值,「同修」似乎則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在相處與互相交流之間學習,去實踐這些價值。

網友提到許多人由相伴變成相絆,然後分開,從這點就更能看出彼此只是同行一段路,這令我想起《西藏生死書》中的一個比喻,我嘗試將比喻改一改:想像自己拿著一堆沙(書中是以錢幣作比喻,但我認為用沙比較好),手背向天,我們要緊握著拳頭,沙子才不會掉落。相反,如果我們反轉手掌,手心向天,這樣的話即使打開手掌,沙子仍會留在手中。

作者索甲仁波切以「反轉手掌」比喻了解「無常」。

我們總是對感情會有患得患失的感覺,然後我們很想捉緊,但現實卻往往如流沙般逝去,即使我們花盡力氣也捉不住。或許正是這種渴望恆常與現實的無常之間的落差,令我們都很苦,所以佛家會說「無常即苦」,索甲仁波切認為若我們了解「無常」,我們就可以不費力氣地掌握事物。事實上,若萬物如佛家所言一般「性空」,既無實相,那麼我們隨緣而聚隨緣而散,打開手掌,任由沙子留在手中,或大風吹走,沙子是去是留,我們無法控制,而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有放下「我執」,這似乎又是一種處世之道。

*圖文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