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月新學年剛開始,內蒙古教育當局要求除蒙語課以外的學科改由漢語授課,引發當地民眾不滿,爆發示威,抗議當局企圖消滅蒙古文化。

種族「淨化」並非新鮮事,也不是中國特有。只不過彷彿近年中國發生特別多:新彊集中營、西藏等問題亦很值得我們關注。(還有愛中國的緬甸…)

這令我想起代表「快樂」的那個世外小國。

今天要找個詞形容不丹的話,我們會想到「快樂」。

若我們回到九十年代問這條問題的話 ,人們的答案卻很可能是「難民」。

不丹人口主要可分為三大種族,分別是倉洛人(Sharchop)、阿洛人(Ngalops)和洛昌人(lhotshampas),其中洛昌人在不丹宗卡語中意思是「南方的人」,是說尼泊爾語的尼泊爾族人。不丹的尼泊爾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當時不丹國王邀請尼泊爾工匠到不丹興建佛塔,這些工匠從此落地生根,成為不丹早期的新移民。由於不丹本土缺乏勞動人口,面對不同的基建項目,尋找外勞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所以附近地區的人也遷移到不丹。

直到1985年,當時不丹國王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 提出各項政策收緊公民權利,要求雙親同是不丹人才享有公民權利。

在他提出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框架之下,再進一步推行「種族淨化」政策,包括:強制所有民族使用官方的宗喀語,禁止洛昌人使用自己的母語尼泊爾語;在上班、上學等等的場合只容許穿著不丹傳統服飾,對於洛昌人來說,這無疑是在消滅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

1988年,不丹政府以綠化環境為由把原洛昌人居住的不丹南方劃為綠化帶,迫使許多他們必須遷走,在種種強硬的政策之下,最終引起洛昌人反抗,因而爆發示威衝突,攻擊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作為報復。然而事件結束後,不丹政府以85年公佈的公民政策為由,宣佈二萬五千名洛昌人為非法移民。

一夜間失去公民身份,許多洛昌人被逼逃亡到尼泊爾。

事件最終提升到國際層面,在國際壓力之下,不丹和尼泊爾達成了協議,同意將難民分成四類:被驅逐的不丹人、自願離開的不丹人、有犯罪紀錄的不丹人、非不丹人。而這四類之中,不丹只願意接納被驅逐的不丹人。事實上在許多難民的訪問中,許多人在不丹政府的威嚇之下被逼簽上自願離開的聲名。難民無法回家,事件最終還是沒有解決,當然,不丹本來就無意去解決。

這些不丹難民在難民營生活,一住就幾十年,回家機會渺茫。今天,我們難以想像仍有十萬難民生活在尼泊爾的難民營,西方國家、國際組織固然不斷提供援助,但似乎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近十數年,在聯合國難民署等組織幫助之下,許多難民獲批到歐美等國家忘記過去,重新開始新生活。

但我估計對他們來說,「回家」才是最渴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