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介之下,看了由一張紙劇場演出的《如影隨形》。劇場改編自淘樂妃的自傳式散文《當死亡如影隨形》。淘樂妃受腦癇症、抑鬱症、邊緣人格障礙的困擾,出版社編輯網上讀到有她的文字,邀她將經歷出版成書。

問我看完劇場有什麼感覺?我回答:原先預計是一些痛苦和壓迫的宣泄,但劇場和讀完本之後,感覺到的是是淡淡的哀愁、憂鬱,還有孤獨。劇場編劇嘗試從她散文中抽取不同的素材,讓我們看到不同她身邊不同人對她的影響;總是會否定她的父親,默默照顧她的母親,霸凌她和旁觀沉默的同學,還有關係似近又遠的丈夫(前夫)。另外,書中描述許多不斷出現的夢境,她的文字也經常穿插在現實與夢境之間,令我想起他喜愛的作家村上春樹的《一Q八四》中那兩個月亮。當讀到她夢境的時候,總是感覺到和現實暗暗呼應,我們或多或少可以藉此更了解她的內心。

淘樂妃的故事不是一個廉價的心理勵志書,除了那些嚇人的夢境,她也描述了自己如何一次又一次的自殺,然後失敗。她甚至在書中問到:「自殺當真如此十惡不赦嗎?我一直抱有疑問。沒有自殺過的人提到這回事,都覺得我自私到極點,幼稚得不值得原諒,但我想問一聲:你們有穿過我的鞋子就上十哩的路嗎?如果沒有,你們憑什麼來決定我的生死自由與權利?」這樣衝擊我們主流價值觀的問題。

事實上,本書更像是她疏理過去人生的種種,賦予意義,然後分享給有緣人的心底話。她提到:「現在,我使盡全力能夠用些,把那毒藥吐個乾淨,並且漸漸讓身體在坦然的情況下自己康復過來。坦然就是我救活自己的方法,沒有其他了。然後只要簡單的下去,簡單地活下去,簡單地活下去。」

作者在書結尾,引述吉本芭娜娜《廚房》:「人的一生,如果不品嚐一次絕望的滋味,就無法看清自己。真正放不下的是什麼,也不知道令自己快樂的是什麼。」最終,她給出她的答案:「而令我無法放下的,原來是愛。」原來,真正令她成為「另一個人」的,不是那段毫無尊嚴的精神病院經歷(沒有不尊敬醫生專業,而是指那吃人的醫療體系),不是靠外力鬧她自殺就是錯的,而是發自內心對於世界、生命一些看法的改變。

我頗喜歡劇場的處理:編劇沒有堆砌出自己想說的故事,沒有誇大痛苦,而是忠於作者,真誠地描述作者所思所想,在劇場的最後一幕,虛構出另一個童年的主角,走到她的身邊嬉戲,撕下她內心築起的隔膜,給予她這個人生故事最後的溫柔。前幾編文章提到「真誠」,而劇場作了一次真誠的演出,淘樂妃亦真誠地記下她的一生。

本書是淘樂妃第一本著作,也是最後一本(書中提到她曾多次自殺,而她在寫完這本書後,她成功了)。讀後,總有一種遺憾,遺憾沒有辦法認識這個人。

我們或多或少可以從淘樂妃的經驗中找到一些自己成長的影子,或許是童年被否定的期望落差,或許是大家都沒有打開內心的孤獨感,又或者是對於一些關係失去的遺憾,從而產生一些共鳴。這通通是現代人常見的通病,或許也是容易觸動人的原因。

她其中一篇文章提到村上春樹的散文《何謂自己(或吃炸牡蠣的美味吃飯)》:「那不是因為我準確理解你的心思。我不認識你,當然不了解你的鎖上鎖匙。如果你覺得心事得到了理解,是因為你把我的故事有效攝入了內心世界。… 故事就是風。當有東西搖曳時,風才為人眼變形。」

我想她的故事就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