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最具標誌性的,相信非錦益茶樓莫屬。古洞現存唯一一間酒樓,位處青公路古洞段,來過古洞而不識「錦益」,算是白行一趟。

從錦益旁邊的小路走入村中,會看到一座和附近毫不相襯的老舊大宅。門前一副對聯「仁端統四,華祝多三」,仁是孟子所言「仁義禮智」四善之首,多三則是指多福多壽多子。校命「愛華」正和「仁華」互相呼應。

仁華廬是1938年印尼華僑楊雁友先生所建。在<古洞公立愛華學校沿革>所記,楊雁友「目睹本村適齡學童就學無門,逸居無教」,故將仁華廬的大廳用作教室,而這個半私塾形式的「卜卜齋」就是愛華學校的前身。

辦學之初學童不算太多,而學校也很快因二次大戰爆發而停辦。二次大戰後,楊雁友先生在1947年逝世,其夫人重新辦學,為古洞村民的子女提供教育,學費為三元。其後因學生人數增加,學校成功申請政府津貼遷校,愛華學校於1960年搬遷到今天歐意花園粉嶺公路附近,起初學校命名為「古洞公立學校」,但因古洞村民希望紀念第一代學校仁華廬,故最後定命為「古洞愛華公立學校」。而這個校命亦一直沿用。

10年前,愛華學校因收生不足,被教育署殺校。而仁華盧雖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但面對今天的東北發展計劃,亦面臨被拆的命運,正步向愛華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