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卡拉,不能不到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陵寢(Anıtkabir)參觀。凱末爾在1938年逝世,陵寢則到1953年才建成,國父逝世後等了十五年方可長眠。

凱末爾的全名是: Mustafa Kemal Atatürk(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

有去過土耳其的人對"Atatürk"這個字應該覺得熟口熟面,就是伊斯坦堡國際機場的名字: 伊斯坦堡阿塔圖克國際機場(Istanbul ataturk international airport)伊斯坦堡的國際機場是以國父命名。

Atatürk : Ata是祖先,前輩的意思,türk是指土耳其/土耳其人,合起來就是土耳其之父的意思。

土耳其人以前並沒有姓氏的觀念,直至1934年凱末爾推行姓氏制,令民眾為自己改一個姓,否則政府就會幫民眾改姓氏。而當時的國會為凱末爾取姓為Atatürk。

對於沒有子嗣的凱末爾,Atatürk這個姓氏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在土國,依然有許多人十分祟拜凱末爾,Cagdas 的朋友甚至將國父的名字紋在身上!

進入國父陵的保安相當嚴密,除了要檢查隨身物品,還要將背包寄存在範圍外的保安亭內。只拿了電話、相機,我在外圍的花園一直向前走,上幾級樓梯後,是一個大廣場,廣場的四個角落有展覽廳,擺放了凱末爾曾用過的汽車,遊艇等等,正前方有一個巨大方型石造建築,是他的陵寢。這座建築的外觀有點像美國的林肯紀念堂,又有點像雅典的巴特農神殿。灰黃色的外牆讓人感到莊嚴而氣派,又讓人充滿歷史的感覺,像是泛黃的舊照片一樣。

大殿入口也有士兵看守,兩邊金黃色的是凱末爾的立國十周年的致辭,建築內的天花黃金閃閃,牆上又有貼了許多馬賽克圖案,沿入口走到盡頭是他的石棺,後面一個大窗,可以俯瞰安卡拉市,彷彿象徵國父一直看顧著土耳其的發展。

離開陵寢的位置,剛好是士兵交接的時間,於是又逗留了一陣看看士兵的交接儀式。

深綠,深藍的軍服,應該代表海軍和陸軍吧,士兵站崗時感覺上好像也不算太嚴謹,有時候他們甚至會交談,說說笑(他們每個人之間的距離差不多也有十米吧…)不過每隔兩三小時才交接一次,站久了會悶也應該很正常吧?

又跟著士兵隊伍回到廣場之上,有一大班畢業生在拍照留念,原來遠在土國的大學畢業生也會如香港的畢業生一樣。眨眼間原來已經畢業兩年。

要評論土國的國父,我想我仍沒有資格,但不能否認凱末爾的確令土國(鄂圖曼帝國)在一次大戰戰敗後面臨被西方國家瓜分的情況下,重新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凱末爾同時為土國作出多項變革。

文字改革:將土耳其文由阿拉伯字母改用為拉丁字母(凱末爾還到不同學校教授新文字,所以土耳其人也會稱他為老師)服飾上的改革,禁止國民再穿著傳統的土耳其服,戴土耳其小方帽,又禁止非神職人員穿著宗教服飾。

另外,伊斯蘭世界男女地位身份懸殊,凱末爾在位時亦大大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包括廢除了廢除一夫多妻制度、確立了離婚制度、保障婦女在教育就業參政及財產繼承的平等權利,又容許婦女有投票權等等。

在宗教方面,他還廢除了一直以來的哈里發制度。*以往鄂圖曼帝國的君主會兼任哈里發(伊斯蘭教地位最高的人),從此伊斯蘭教不再是統一組織的宗教。

土耳其從此政教分離,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我們看到的土國大城市如伊斯坦堡、伊茲密等,也是比較西方化的城市。

統一國家不離強權,凱末爾在位總統時,軍政大權在握,有評論認為他只是 將鄂圖曼的君主專制改變成強權政治,各項社會政策因他影響力得以強力推行,為擺脫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影響,盲目地一味將土耳其西方化。

至今土耳其軍方依然繼承凱末爾的思想,又長期干涉土耳其政治,每當有親伊斯蘭的民選政府誕生,軍方往往會發動政變逼令政府下台,重新大選,修訂法律事宜又需要軍方的憲政法庭通過才可生效,亦似乎每屆當選的政府要真正掌握實權,想辦法如何削減軍方權力,才是其首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