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親愛的朋友,希望各位花一點點時間讀一下這篇文章。

這是我早前看過一套紀錄片(片名: The True Cost ) 的一點點簡要和反思。

To my dear friends, after i watched a documentary (name: the true cost), i try to summarize the movie and add some personal feelings in this article. if you really want to whats happening in our only planet, you can find this documentary by searching “the true cost" in google. 


閑時走過商場,盡是琳瑯滿目的商店。有時我總很好奇有些大品牌的衣服價錢總是可以低得可怕,幾十元可以買到一件T-Shirt、一條牛仔褲,然後我開始留意今天我們衣服的生產模式 (其實不止衣服,許多商品也是以這種方式生產),在這段片中,我似乎找到答案。

這是一個關於衣服的事實故事。

早在1960年代,美國的衣服有95%是由本地生產,但到了今天則大約只剩下3%左右,其餘的97% 則轉到一些第三世界生產,我每當拿起不同品牌的衣服看看它們的標籤,不外乎寫著: “Made in China(中國), Cambodia(柬埔寨), Vietnam(越南), Bangladesh(孟加拉)… 主要是也是一些南亞的第三世界國家。

2013年,孟加拉首都-達卡市中心附近的拉納廣場的製衣工廠發生意外,整座工廠大廈倒塌,造成一千多人喪生,二千多人受傷。早在大廈倒塌的幾天之前,已經有工人發現大廈開始出現裂縫,但工廠為趕訂單,逼工人繼續工作。最後工廠倒塌,工人逃避不及,千條生命被活埋瓦礫之中。然而,這宗意外的發生,誰又該負上責任? 而工人在惡劣的環境長時間工作,卻只可以賺取微薄的金錢,又是誰在壓榨他們的生計?

「我們在當地投資,提供工作給他們,已經大大改善了他們的生活了。」那些國際大品牌這樣回應。「我們已要求接收我們訂單的工廠提供良好工作環境,要求有足夠的工資給工人維持生計。」但當有議員要求立法令這些大企業確實地執行有關改善工人工作環境問題時,這些大企業卻齊心地一致反對。在這個以利益為成功指標的社會,大公司實在沒有任何誘因去為工人做任何事。

「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有自由選擇自己的工作環境。」也有些西方媒體這樣說:「相比於開礦、採煤,製衣行業本身已經沒有什麼危險性。」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選擇。因為除了在這些工廠工作,基本上就沒有其他就業空間,全世界的生產成衣業,只集中在某幾個國家。單在孟加拉達卡,就已經有五千多間製衣工廠,整個國家就多四百多萬製衣工人,而人均每天收入不足3美元。畸形的經濟發展,令工人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在拉納事件的隔年,是時裝業界盈利最多的一年。這是一件很諷刺的事。工人薪酬、環境沒有改善,最終獲益的只有那些擁有跨國大品牌的小部分人。

快速時裝文化澈底地改變我們和整個世界。以前我們買衣服,一年會分兩季;而現在,一年則會分成五十二季,每個星期都有新款。衣服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多新款,整個行業的生產方式亦大大改變。在原材料、工廠租金、機械等成本沒有下調空間的時候,工廠通常只有幾件事可以做。一、偷工減料;二、不做安全檢查;三、剋扣工人工資或要工人長時間工作。

工人沒有工會,加工沒有津貼,他們在整個生產過程,完全沒有發言權。

2014年柬埔寨首都金邊,工人罷工示威,要求將最低工資加至每月160美元。其後發生衝突,警察開槍造成4個工人死亡。其後政府才將最低工資提高至大約150美元。

記得去年(2016年)我去柬埔寨的時候和房東(她是日本的設計師) 聊天,她說:當地人其實正常一個月收入只有一百多美元,像長先生(我們的督督車司機)會英語、日語這些外語的,一個月才可能賺到二百美元左右,而他還有整個家庭要照顧。工資低而長時間工作,他們的生活確是十分艱苦。

跨國企業往往看中第三世界國家這些低成本經濟體作為生產,而這些國家則渴望跨國公司在當地投資,帶來生意,國家政府為了留住外資企業,往往不「敢」訂立有關的勞動法去保護低下層工人的利益。因為一但提高工人工資,成本上漲,也意味跨國公司有機會將生產程序搬到其他低成本國家,這是政府最不願意到的事。

在我看來,這些企業某程度上,控制著這些國家的經濟。

自二次大戰後,以武力建立殖民地在二戰後已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 的興起。在西方國家的「幫忙」之下,我們看到有一大堆第三世界國家相繼宣佈獨立。在西方國家,媒體普遍將第三世界國家打造成不能自理,沒有人權、民主意識,只能靠外國人幫助的形象。外國企業認為自己在生活水平較低的國家投資,建立廠房(注1),美其名是幫助該國振興經濟,為當地創造就業,然而事實又如何?我們看到的現象是:當地人的收入沒有太大的改變,但由於許多外資湧入,間接地推高當地的物價,變相令當地人生活更加艱苦。

注1: 外國品牌通常不會直接擁有當地工廠,而只是透過工廠下訂單。如果有任何工廠安全、工人待遇等問題,品牌可以完全將事件和自己劃清界線,因為名義上,外國品牌只是其客戶,而不是擁有者,故此不須要付上任何責任。


快速時裝文化大大加速生產程序,生產衣服的原材料棉花需求也自然而大增。

廣泛在土地種植棉花,工業式地在土地噴灑農藥、除草劑。農藥噴多了,效果會越來越差,因為害蟲會產生抗藥性,泥土有害,漸漸地要用更多農藥,隨基因改造技術的普及,基因改造棉花也開始大量被應用,而非基因改造棉花則會被慢慢淘汰,因為基改棉花作為「外來」物種,產量、抗蟲、生長速度方面都遠勝非基改,害蟲慢慢地適應基改作物,又會「進化」到更高的抗毒性,原來的自然物種只會慢慢消失。為維持高產量的棉花,當農民某個份量的殺蟲劑時,下次就必須用到更高劑量的殺蟲劑,永無止境,從此殺蟲劑不再有能力消滅毒蟲,但卻永久地毒害了土地,而土地下有地下水。已經有報告顯示,製衣業已是繼石油工業之後,污染最嚴重的行業,毒害地下水,水流到河中被人飲用;流到大海,魚類吸取,魚類又被我們吃掉,這些毒素一個循環後,仍會回到我們體內。

在印度的旁遮普,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大的棉花產地。因為地下水被農藥嚴重污染,附近村莊的村民日夜飲用受污染的水源,村莊有極高的患癌、精神病比率,而每條村有大量兒童有嚴重智力發展問題、身體障礙等問題,而這些棉花或許今天就穿在我們身上。農藥公司否認責任,農民無可奈何。他們窮一生努力工作,而下場卻是:負擔不起醫療費用,只能慢慢看著子女死去。

農民為了生產,要借錢向財團買種子(基改種子)、買農藥,企業宣稱基改種子不怕害蟲、惡劣天氣等等,然而最後只是誇大其實際能力,種植出來的棉花卻不足以還債、維生,債台高築,直到有一天,這些財團會告訴農民:「你已經欠得太多錢了,你的農田從此屬於我們。」農夫失去唯一維持生計的工具,毅然走到快將不再屬於他的農田,飲下一瓶殺蟲劑,結束他們的生命。在印度,每30分鐘就有一個類似的故事發生(2013-2014年)。

儘管我曾看過有分析對比財團在賣出基改種子前和後,印度農夫的自殺率一直維持在很高的水平,而作出: 基改種子的因素並無對農夫的自殺率有影響,而歸咎於農夫自身的心理因素。但這些農夫不斷工作,換來的卻是一筆無法償還的債務,這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

早在二十世紀,奴隸制度已大大違反我們相信的普世價值而漸漸被淘汰,但今天我們身處的二十一世紀,卻是歷史上最多奴隸的時代,許多工人畢生工作,卻改善不了生活(最多只能維持,但要脫貧,只能說是天方夜談),這是十分可悲的事實。

我們在這些品牌的時裝店,拿起100 元一條的牛仔褲,50元一件的T-shirt ,究竟有多少錢會落到工人和農民手中,又有多少落入財團手中? 在買一件價錢如此低廉的衫褲時,我實在說服不了自己這件事如何合乎道德。


在許多國家地區,如歐美、日本、台灣,回收業的發展也算是比較完善,人們也會進行廢物回收,舊衣回收… 但單單的回收,又是否足夠?

身邊有朋友會為參加一個派對或是一個婚禮,買一套只會穿一次的衣服,穿完後衣服一直藏在衣櫃深處,直到有一天發現這件不會穿的衣服,心裡想著:「嗯…拿去舊衣回收吧!」然後覺得自己幫了一些貧窮的人,讓他們有衣服可穿,做了很有意義的事,然後在另一個派對又買一件新衫。

單單在香港,每年大約11萬噸(2015年) 的衣服被丟棄,而當中最多只有約10%作回收,給不同的慈善機構。

發達如西方國家,大量衣服回收,人們將衣服放到回收箱,責任似乎已經完成,二手店、慈善團體根本沒有能力處理大量的衣物,最終也只會送到堆填區,又或者將衣物又會打包,運回第三世界國家。大量極廉價的二手衣物湧入第三世界國家,亦會間接地摧毀本地服裝業。


今天我們的社會愈來愈「富裕」,當我們以低價買到許多許多衣服的時候,又是否代表我們得到更多?社會鼓吹物質主義,追求財富,標榜金錢物質換取的快樂。打開電影機,看著一群英俊美麗模特兒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在鏡頭前走來走去,讓人不禁覺得穿上這些衣服就可以成為人見人愛的俊男美女;看到一輛新款名貴房車,一個西裝男士從房車走出去,散發陣陣成功人士的氣息… 我們似乎漸漸地會沉醉於廣告的美好世界之中,幻想透過不同的消費,我們就可以解決生活上的所有問題。

今天,生活在富裕地區的我們,不難發現生活需要的必需品:住屋、糧食越來越昂貴,我們面對生活的無力感,往往只能夠透過消費填補心靈。我們買了很多很多,營造美滿富足的假象,但其實,我們是越來越窮。

近年,許多學童不堪壓自殺,我們會批評教肯制度摧毀他們的童年;許多示威中,示威者的被襲警事件,我們會批評法律的不公義。但面對今天在全球製造最多奴隸的經濟體系,我們卻從來沒有一絲的質疑;資本主義是絕不能被質疑。

傳媒會常常呼籲民眾將不要的東西回收,但卻很少會呼籲人買少一些無用的東西。因為世界的潛規則總是:做任何事都不可以影響賺錢,絕不可以做出不乎合經濟效益的事。更很多人說:要多消費刺激經濟,否則經濟停頓,世界會崩潰。

面對經濟畸形地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需要停一停,想一想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而讓人盲目消費的模式是否健康?有時看到外國黑色星期五、百貨公司感謝週的情況,人們近乎瘋狂的購物,買到一大用不著的東西,我們為了什麼而消費?生活所需?買是無盡的慾望?

情人節、生日、聖誕節、感恩節…要買花買禮物,要用物質去表達愛意的價值觀,又是誰告訴我們的?我們的快樂又在什麼時候建基於物質?

我們手執這些如此廉價的衣物,當中付出的成本遠遠超出我們所想:工人的血與汗、環境的破壞等等,而在現有的經濟體系之下,這些成本永遠無法計算。

當我們再要購物的時候,總要一直問自己,這些東西是我需要?還是我想要?

Buy what you NEED, not what you want.

我有時候在想,人生在追求些什麼? 我們是否應該繼續沉迷在消費的幸福之中,活在一個令我們感覺富足的社會,而繼續對於世界另一個角落的不公義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