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寫影評,純寫看後感想。隨意 brainstorm ,寫得有點雜亂。
最近在看一套巴西的劇集。叫<3%>(Netflix 原創影集),只有短短8集 。
故事講述這個世界分為兩個階級,貧窮與富有。貧窮的人生活在內陸地區,而富裕的人則居住在近海的世界,兩個世界完全地隔絕。富人不會、也不可以到貧窮人的國度;窮人對於近海的世界的認知,則只是一個幻想的神話。每年,年滿20歲的窮人都會參加一個由富人社會舉辦的「甄選」,富人會透過各種考核,選出其中3%考生加入富裕社會,而其他考生則回到貧窮的內陸渡過餘生。
他們一生只有這一次機會。
以下內容嚴重劇透。
感覺上,這套劇集處處諷刺我們今天身處的現實世界。的確,我們世界絕大多數的財富,都集中在幾%的人之中。而對於社會的管治權、控制權,的確同樣是集中社會的少數精英身上。而「精英」當然是以某些既定的準則來定義,套用在劇中,則是一些智力、情緒的測試,每個年輕人為了可以成為3%,自小已不斷去訓練,學習,這是他們整個人生的目標。失敗後,有人會不堪挫折而輕生
今天我們的社會,同樣是由一個考試制度控制著我們的前路:小學時有TSA、有三次的報分試爭入Band 1中學(學業成績最好的學校),上到中學又有會考、高考,幾經辛苦入到大學,同樣面對不同考試,出到社會工作,又有云云競爭,就為了進入上流社會,在學業上遇到挫折,有些人同樣會選擇結束其生命。,當然每個人的價格不在於一場場的考試,但我們總會習慣以分數去衡量一個人,太多無謂的催逼,間接釀成一宗又一宗的悲劇。就2016年的新學年至今大約半年,香港已有廿多個學生自殺輕生,社會歸咎於學業壓力太大; 政府則認為學生要好好處理自己情緒。
劇中將我們人生中林林總總的競爭濃縮成一場場選拔,有人為了通過,會偷去他人身份去參加,會戴著面具做人,有人會作弊,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殺人。
而他們苦苦追求的近海-「理想世界」,或許並不理想。劇中對這個近海的世界描述不多,但這個理想世界或許並不理想。從片中可以看出這個人人嚮往的社會同樣會有不同派系、有權力鬥爭。或許真正的理想世界,永遠只在幻想中的烏托邦實現。
記得其中一集,是我十分喜歡的。內容大約是百多個考生同分工合作完成一些任務,獲得食物。起初資源分配均衡的時候,所有人都相安無事,但當資源不足的時候,開始會有人埋怨,不再工作。最後會有人連群結隊,拿著武器去略奪其他人的食物。似乎在帶出今天我們世界所發生的問題: 當有些人認為自己應該獲得更多的時候,就會用手上的武器去略奪。當然,現實世界的手法就高明得多了: 正義、反恐、宗教,這是多麼堂而皇之的理由。
這個甄選制度儼然成為世界的宗教,貧民中他們有所謂「祭師」,帶領民眾相信甄選,相信創造近海世界的「創世夫婦」(像是這個世界的創世主),就像今天我們一定相信的資本主義一樣。人們盲目地相信這樣的價值觀,相信「甄選」,即使他們心裡知道自己不可以去到這個世界,而透過另一種型態的信念得以慰藉(在我們的社會如消費主義)。這是片中世界的可悲之處,也是我們可悲之處。
當世界一面倒的信奉「甄選」,當然會有少數人反對這個制度。主流世界稱他們為「恐怖份子」。他們認為只有3%享有富足的生活並不公平,他們要破壞這個「甄選」制度,世界的資源均分。這個理念頗像共產主義中,無產階級革命,消除社會階級。然而,不論是主流社會的聲音,或是被稱為「恐怖份子」的組織,都是近乎不擇手段地為目標洗腦: 政府會叫參加者相信「甄選」,威逼利誘參加者服從; 而反對者又會以謊言令人憎恨這個制度,從而可以推翻「甄選」。我們身處的社會,不就是一直被灌輸各種各樣的意識型態嗎?我們以為自己在做決定時,究竟這個決定,是否真的我們自己的決定? 還是受到「洗腦」後而做的決定呢? 究竟什麼才是自我? 怎樣才是真正地忠於自我? 這個似乎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加比賽前,主持(甄選的領導者)多次提到要建立價值,我不禁想: 究竟這個價值是什麼? 是由這個社會定義給我們自身的價值? 還是應該由我們自己創造忠於自我的價值?
2 四月 2017 at 6:57 下午
其實一直感覺這個世界一直在過分強調某些東西
比如財富,學歷,權勢等等
有時想想這些東西存在的本質或許是沒有惡意也不是負面或正面的,,,
重點就是人性將它們絕對化或妖魔化或美化神聖化,,,
結果就引人很多誤解或不解甚至斷章取義,,,
我們的世界就變了
讚Liked by 1 person
3 四月 2017 at 8:25 下午
很引人深思的故事,要找到自我的確不簡單,要真的花時間靜下來向內尋求,去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讚Liked by 2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