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搭著地鐵,睡眼惺忪的逼在車廂中,有時會見到一些外國人穿著整齊的西裝,恤衫袋掛著一個黑底白字的名牌。總是讓人有點好奇。
上個週末參加了一個「旅行團」,參觀了香港一個比較「另類」或少人認識的教派 –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 或以前曾稱為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但為免誤會,所以改名)(英文名為: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下午我到達集合點 – 九龍塘歌和老街兒童遊樂場,人齊就出發到旁邊的教堂。教堂有一位職員和四個外國傳教士和我們一齊參觀介紹。(他們四位美國的傳教士都可以說十分流利的廣東話)
教會主要分為兩部分: 一,是教堂的部分,也就是兒童遊樂場的旁邊; 二,則是聖殿部分,位於教堂的對面馬路。

由於聖殿的大樓下午兩點半後就會關燈,所以我們先到教堂對面的聖殿(Temple)參觀。聖殿的建築物大約七至八層高,是一棟彷古的建築物,建築物頂端有一支尖柱,尖柱上雕有一個天使吹著號角。若不是他們介紹,我以為這棟建築物只是九龍塘的一間酒店。進入閘內,是一個別緻的小花園,穿過旋轉門,是大堂的部分,空間雖然不算太大,但也十分華麗堂皇,進入後,正前方就站著一個穿著全身白色西裝的職員(感覺真有點像酒店… ) 而我們作為參觀的人,最多只能夠進入到這個大堂的部分了。
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創立於十九世紀的美國,始創人約瑟.斯密在少年時遇到天使摩羅乃給予金頁片,命他將頁片上經文翻譯,又命他創立教會,他翻譯經文後成為今天的摩門經(或摩爾門經) 內容大約是講述基督福音在美洲的傳播,由先知摩爾門寫成的,所以教會也被稱作摩門教,但事實上,他們不拜摩門,所以他們一直都很強調他們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教會比較特別、或不被外人接納的地方,我想其中一個是: 信徒是可以容許為死去的親人受洗的。他們強調以個人意志才決定受洗與否,兒童要到8歲時才可以受洗 (雖然不知道8歲小朋友有沒有足夠的獨立思考力),但我卻不明白如何得知我們死去的親人願意受洗,成為信徒,但不同宗教有各自的做法,也不必評論太多了。
帶領我們的職員就在這個大堂介紹聖殿。後期聖徒教會的聖殿最容易辨認的地方,相信必然是頂端那個吹著號角的天使。這個天使便是摩爾門的兒子 – 摩羅乃。天使摩羅如聖經<啟示錄>中,吹起末日的號角,雕像面向東方,代表基督會在東方再臨。

聖殿由於十分神聖,一般外人不能進入,什至他們的教徒也不能隨便進入。他們進入之先,要預先申請,再得到教會的批准(教會會以他們有沒有尊守戒銘等等作考量),發出批文,信徒才可以進入聖殿的部分。聖殿的主要用圖多用於他們的宗教儀式,如: 受洗、結婚等等的儀式。聖殿也會有開放日予公眾參觀,但只會在建成後的一段時間之內開放。換句話說,香港這座聖殿的開放日只有在1996年聖殿建成的時候了。
離開聖殿,我們又回到教堂處。教堂外牆用了淺紅棕色和白色作為主色,外型上也許多其他教會的教堂無異。
教堂的內部同樣十分簡結,不會如天主教堂那樣有許多聖像(在他們眼中,聖像也算是偶像的一種吧?),甚至連十字架也沒有。職員解釋: 「十字架是象徵耶穌死亡。但教會集中的則是耶穌復活重生的階段。」職員在教堂播放了教會的介紹短片,主要講述起源、和今天教會一些慈善工作、服務等等的內容。婚姻方面他們同樣強調「一夫一妻」的理念。

令我比較欣賞的,可算是他們幾位離鄉背井的傳教士,二十出頭,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傳教,期間絕大部分只可以靠書信和家人交往。為了融入當地,他們會先讀幾個月的語言班,就背負傳道的使命,來港一年多,他們的廣東話已十分流利了,可想而知他們背後所下的苦工實非我們可以明白。


教會作為新興的教派,近二百年間冒升、擴張的速度極快(現已成美國第四大宗教團體),資金財力雄厚(時代雜誌的調查報告估計教會在96年的財產已超過300億美元),甚至不少信徒進入政府行政機關、金融機構等等。我想這是令許多傳統和主流教會畏懼的地方。
參觀時上傳了些照片到網上時,不時有些朋友傳來短訊:「為什麼會去這個教會呢?」「這是異端喔!」「邪教!?」
但我想的是: 世上的宗教,其實都是源自異端。二千年前的基督教如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伊斯蘭教亦如是。今天,我們為什麼又要用歧視的目光看待新興的教派呢?
25 七月 2017 at 7:13 下午
摩門教的教義
確實有些不太清楚的地方
和一般基督教確實是不一樣的
不過這問題必較嚴肅且複雜
就不多說了^^"
讚Liked by 2 people
26 七月 2017 at 10:42 上午
是的,傳統基督教和摩門教的教義確有許多不同,而我覺得也沒有分所謂正宗和不正宗。重要的是,我們應該以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對待不同宗教。
讚讚
25 七月 2017 at 7:14 下午
“比"較
sorry!寫錯字!^^"
讚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