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去了相對新興的宗教,這個星期則參觀了一個古老的宗教 – 拜火教(Zoroastrianism)。
第一次聽拜火教,是大半年前參加跑馬地的墳場導賞。
拜火教其實不是叫拜火教,正確一點的名稱應為: 瑣羅亞斯德教 (不過還是叫拜火教好了)。拜火教也不拜火,但信徒會在火前祈禱,所以外人看來像是拜火,但事實上,火只是他們與神溝通的一個媒介。
聽到「拜火」二字,不其然會想起倚天屠龍記的明教。「熊熊聖火,焚我殘軀… 」。明教源自於摩尼教,摩尼教本質上也算是源於拜火教,再滲入其他元素而獨立的宗教。感覺上兩者的關係就如猶太教和基督教的關係吧。
雖然我們對拜火教的認識極少,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拜火教是最早提出善惡二元論的宗教,他們相信有善神,有惡魔,善惡不斷鬥爭,兩者二元對立。
在香港,也有不少有關拜火教的足跡。尖沙咀麼地道的麼地,灣仔律敦治醫院的律敦治也是拜火教徒。香港大學的本部也是巴斯建造的。天星小輪的標誌也和拜火教有關。
進入在位於銅鑼灣的善樂施大廈,大廈的外牆,樓下的大堂就已經有拜火教的重要標誌了。圖中的烏人圖騰,有三層的翅膀,代表善念,善言和善行,人像舉起一手,代表掌管天空; 一手執圓環,代表責任忠誠。
電梯門一開,就有一幅幅掛畫。祭壇部分的房間,正前方就已經有一個大磨紗玻璃,有拜火教先知的畫像。拜火教的神- Ahura Mazda (阿胡拉·馬茲達) 沒有形態,有形態的就只有這位先知(瑣羅亞斯德 Zoroaster) 了。


玻璃前面是一張大枱,放著一個大銅盃,上面有一些燃燒中的炭,那就是這個祭壇的聖火了,和想像中的「熊熊聖火」是頗大分別的。祭壇的聖火要永恆不滅,祭師其中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守護聖火,確保聖火不滅,他要每天五次(和伊斯蘭教的五次祈禱時間有點相似) 到祭壇看看聖火,有需要當然要加點炭。



祭師開始介紹教派的歷史。拜火教是古波斯帝國的國教,後來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許多原是拜火教的信徒改信了伊斯蘭教。有一部分不願改信伊斯蘭教的人則向東遷移印度。當時印度的國王對這些拜火教徒說:「我們國家已經很多人口了,沒有地方可以讓你們居住了。」他拿出一隻杯,倒了滿了奶,再加一點就會滿瀉,比喻自己國家已經沒有多餘地方讓他們居住了。當時信徒在奶中加了些糖攪均,在杯上再加了一點奶,奶竟沒有倒瀉。國王不禁配服,於是拜火教以在印度落地生根。這些從波斯來的新移民,被稱為巴斯人。祭師是巴斯人,是印度人。
「每個拜火教信徒都必須時刻貼身穿著一件白色的特色小衣(除了游水和洗澡以外),這件小薄衣的特別在於,前後都有一個小袋,前面的小袋代表行的善; 而後面的小袋,代表背負的惡行。」祭師繼續解釋。「當然最理想是: 前面的袋滿滿,而背後的袋則空空如也。」

他們在行事、飲食上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大的規範( 他們是不吸煙的!!! 因為火對他們而言是神聖的,吸煙後弄熄火這個行為,對他們而言似乎有點不好) 他們吃肉吃菜吃海鮮,什麼都吃,唯獨是一樣,就是不可以浪費食物 (也有部分拜火教徒戒食牛肉,也只因為入鄉隨俗,跟隨印度不吃牛 ,即使牛對他們也有特殊意義)。
拜火教只有本祈禱書,以一種古波斯的文字寫成,成為祭師首先就要讀懂這種語言,而一般信徒不會這種語言,所以他們另有一本英文版的。但所謂英文版,則只是將讀音拼成拉丁文字,信徒可以拼讀出來,但對他們而言只是一些不明其義的發音吧。

祭師常強調:「善和惡,該由人用自己智慧判斷,要行善行惡,也靠自己意願。」就如他們標誌的鳥人三層翅膀: 善念,善言和善行。
拜火教是少數死後會行天葬的宗教。他們認為火、土都是神聖的,不應該玷污,故會將屍體洗乾淨後,放到特定的地方,讓秃鷲啄食。當然,在香港不可能行天葬,他們有所讓步,還是行土葬的,他們的墳場,亦在跑馬地。
他們不相信有輪迴,不相信什麼今世享受,下世就做多點好事這些話。「生命無TAKE Two。」死後三天,靈魂會在人間逗留,直到第四天,靈魂會去到審判之橋。若人生前多做好事,橋會又直又闊,行通到天堂; 若人生前多做壞事,橋則會越來越窄,最終會跌到地獄。
看到祭師對我們仔細的介紹,朋友不禁問我:「他是拉你入教嗎?」我說:「即使我想入教,也是不可能的事。」拜火教的教徒基本上只可以是他們巴斯人的後代。若父親不是教徒,也不可能成為信徒。男信徒和非教徒結婚,妻子不能入教,只有子女可以; 反之,女子如果和非教徒結婚,子女則不可以信; 若離開了,也不可能再回到教中。他們就是如此嚴謹。所以若忽然走到他們祭壇,要求成為教徒的話,不好意思,沒有這個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拜火教教徒的數目也一直十分少,在香港,只有二百多人,全世界也只有大約十二萬人。
所以,我也真感謝祭師用心的解釋,那怕是問了些奇異的問題。


30 七月 2017 at 11:55 下午
真的是好古老的感覺
第一次閱讀到關於拜火教這麼詳細的資料
沒想到伊斯蘭教和拜火教還有這麼一點點關係
讚Liked by 1 person
1 八月 2017 at 10:17 上午
不同宗教都在爭奪地盤,反而拜火教堅持只有族人方可成為信徒,比較與世無爭的。
讚Liked by 1 person
31 七月 2017 at 6:34 下午
以前對於拜火教的知識大概就是從歷史課本裡面的粗淺介紹來的,謝謝你介紹得很詳細,真的是長知識了
讚Liked by 1 person
1 八月 2017 at 10:14 上午
那要多謝祭師詳盡的介紹了。我也穫益良多
讚Liked by 1 person
9 八月 2017 at 9:27 下午
乍看之下,還以為標誌跟泰國銀行 (在松江路上) 的泰國國徽很像。 細看就看出不同之處了。 泰國國徽純粹是一隻鳥的形狀,沒有人形~
你的多聞廣學真是人生重要的經歷啊~ 謝謝分享!
讚Liked by 1 person
10 八月 2017 at 12:10 上午
泰國國徽上的應該是印度教神話中的迦樓羅,但不同地方文明互相影響也是十分尋常之事。
讚Liked by 1 person
14 八月 2017 at 9:03 下午
原來是迦樓羅,我在佛經中讀過迦樓羅,是大鵬金翅鳥~
讚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