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的後面是乾清門。從這裡開始,就是內廷的部分了。我發現內廷宮殿上的門牌,都會有中文和滿文兩種文字,因為清朝就是滿族人統治吧。
我們讀明清代歷史常聽到的「御門聽政」,其中所指的「門」就是這個「乾清門」(明代則在太和門,即太和殿前的門)。清代歷史中,最為勤奮的算是康熙了,歷史記載: 只要他在紫禁城的話,如沒有特別活動,每天都會上早朝。難怪清代在康熙統治下,盛極一時了。(當然到晚年也有不少問題)


穿過乾清門,來到後三宮的第一坐,是著名的乾清宮,那是皇帝的住所。大殿正中龍椅上面的牌楄刻有「正大光明」四字。這四個字出自「清」朝順治皇帝的御筆,取自<周易> 。對於的個牌楄,最為人熟悉的故事,相信是雍正皇帝將立儲的祕密放到牌匾之上。這個牌匾開創了皇帝祕密立儲的時代。

在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當上皇帝,都是由貴族推舉(也就是小圈子選舉),那時的皇帝在不同貴族之間周轉,得到各族支持,也是厲害人物,到順治康熙雍正則是由皇帝下的遺命,皇帝生前多少也有點資詢的成份,雖然最終決定權在皇帝之手,但到雍正和和道光則是祕密立儲,最後的咸豐光緒則由慈禧所選,那就更不用說了。
可見選擇國君的透明度愈來愈低。
國家領導人人選,單由一人去決定,整個國家的興衰單靠一個人的心意。若如似康熙那樣比較開明的明君去選擇,或可選出像雍正皇帝這樣的繼承人(歷史上,他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皇帝吧),但同樣也可能選出像同治光緒這樣的傀儡皇帝,最後受苦的往往是平民百姓,百姓沒有選擇的權力,改朝換代只能默默接受。
晚清時期,實際掌權的是慈禧 – 一個長居深宮,只懂玩弄權術的井底之蛙; 那時候,西方各國經過革命的洗禮,擺脫獨裁專政的政治體系,步入民主,選賢納能去治理國家,強弱高下立見,清朝怎能不亡。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