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有許多農業合作社,這天,我們來到其中一個農場。

dsc_0240
領導人親自到來指導農業。

讓我們參觀的農場當然是模範之中的模範。在農場帶我們的人也表示:「這是朝鮮的模範農場,以前的領袖人也親自多次來這裡指導農業發展。農業合作社一般由國家經營,在國營合作社工作的農夫會有工資,當他們生產得到的農作物,有固定數量會上繳國家,其餘的也可以以較好的價錢賣給國家,農夫們可以攤分這些額外賣得的金錢。

dsc_0242dsc_0243

政府藉此鼓勵人們生產,而這個方法似乎比「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好得多了。朝鮮多種大米、粟米、番薯、高粱等作物,此外,每個家庭中也有一塊小小的自留地讓農民種植其他農作物。

我們來的時候適逢是冬季,農民都沒有下田。我看到農村四周積雪千里,幻想秋收之時一片黃金色,該是人間風景。

img_1816.jpg

朝鮮有所謂「支農期」,每年春耕季節,全國上下各個單位,如學校、政府機關、工廠等,都會抽調一些人前往農村進行支援農工作,大學生、成年人會去較偏遠的地方,中學生則只在近郊工作,有時一去就要一個月,期間會在農民家中暫住。即使如此,但朝鮮山多平地少,可耕農地大約只有20%,加上朝鮮雨水本來就不多,經常有旱災情況,加上朝鮮能源短缺,農業耕作工具依賴石油進口,面對國際制裁,情況也是雪上加霜。

面對「天時、地理、人和」的劣勢下,糧食生產往往是每年國家的重大問題,飢餓問題似也在這個國度揮之不去,朝鮮政府每年也要依賴中國入口糧食。但在如此嚴峻問題之下,農民仍是努力生產,反之香港政府卻要自行閹割本土農業,任由地產商囤地,荒廢本土農業,將香港糧食的命脈雙手交到中國大陸手上,放棄產業多元化而盲目追求短視的經濟發展模式,實是令人費解。


這裡我嘗試簡述一下香港本土農業的情況。

香港本土農業其實由80年代開始萎縮。由於當時農業受到許多衝擊,如「生發案」*,令大量農地變成貨倉,雖然90年代加入條件填補,但立法前已改變的則沒法追溯。

由97年開始,整體農地面積大減,蔬菜自給率亦由13%跌至2013年的2%,直到2013年,也只有大約一成多的農地是常耕用地。

或許會疑問: 以2015年為例,整體農地有4400公頃,常耕用地只有685公頃是常耕用地,為什麼只有一成半農地用作耕種 ?

2016年的數據: 四大地產商擁有農地面積: (囤積農地待起樓圖利 恒基新鴻基5年購71個大球場 )

恆基: 4500萬平方尺
新鴻基: 3000萬平方尺
新世界: 1825萬平方尺
長實: 1340萬平方尺

而這些地產商囤地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農地改為發展用地(可以建低密度住宅),即使多次申請被駁回仍然屢敗屢戰,於是索性閒置農地,任由農地荒廢,也不租予農民耕種,等待申請通過會有發展機會。

近年,新界發展鬧得熱烘烘,農地有價有市,炒賣更是瘋狂,地主乘勢加租,或是以月租形式租借土地,農夫一來沒法負責租金,耕種一次收成也要幾個月時間,以月租形式的話農地一旦被收回,農夫只會得不償失,故不敢大量投資,農地生產力亦難以提升。

本地菜銷售渠道不足,本地蔬菜多是經菜統處作批發銷售,蔬菜收購價格偏低,而有機菜因供菜量不多而且不穏定,難以和餐廳和大型超市建立長遠的合作關係,但以我所知,近年社區不時亦有舉辦墟市、或是農業導賞,讓本地農夫更多銷售渠道,亦更為人認識。

最後是農業人才培訓問題: 本地農業勞動力不足,農業技術傳承亦出現斷層。近年香港出現更多年輕一輩參與振興本地的農業工作,但大部分人非農家背景出生,主流教育系統內也沒有機會接觸農業,種植技術無法傳授到年輕一輩。

  • 生發案: 當時劉皇發旗下的「生發地產投資有限公司」申請在農地擺放建築鋼條,但被政府拒絕,生發不服告政府,最後法院判政府敗訴,認為地契只是列出土地用途紀錄,並非限制用途的條款。換句話說,地契列出的土地用途對土地的實際用圖沒有約束力,令地產商可以任意將農地變作貨倉。

由長春社發表的香港農業報告: 完整報告 (2015年4月) 有興趣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