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ETFLIX推出新一季的《流行大百科》影集,其中一集講到邪教。這一集並不是介紹各個被定性邪教,而是透過訪問一些脫離這些教派的人,嘗試找出一些共通點。
邪教的英文 Cult,但Cult 其實也有異端、非主流的意思。
在1978年,發生人民殿堂* 的慘劇之後,似乎重新定義了「邪教」二字。社會學家開始研究有關這些團體的一些共通特性。
曾在哈佛醫學院任教的精神病學家 Robert Jay Lifton 在80年代寫了一名為 《Cult Formation》的文章,歸納了三個具破壞性的邪教特徵。
1. Charismatic Leader 具有魅力的領䄂。也就是一個獨裁者,不斷將自己神化,要求人們像對神一樣敬畏自己。
2. A Process coercive persuasion or though reform / mind control. 即是一些思想灌輸計劃,即洗腦。
3. Exploitation 剝削,不論是金錢、性之上,總之就是要先滿足教主 (團體) 的要求。
但對於這三點,許多人或許會提出質疑:因為這三個定義其實是建基於價值觀之上,根本沒有客觀的準則。一個團體很多時候也會有領袖人物,同樣會有聚會,也會請信眾捐獻,而所謂洗腦/ 教育,或者剝削 / 捐獻,其實也是因個人價值觀不同,會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以這三點作為區分一般宗教和邪教的指標,未必十分恰當。
而對於一些宗教研究的人來說:Cult (異端) + Time (時間) = Religion (宗教) 。事實上,一些新興宗教的出現,並不是為了剝削人,而是在面對外敵的時候令自己團體得以保存。當團體的自我意識受到攻擊時,而拯救自我身份的方法,就是依賴唯一的權威領䄂領導。
歷史上,不同地方也有過在短時間內大量新興宗教的出現。在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大量新興宗教出現,是反對當時天主教教廷腐敗。在印度,因轉向農業造成的社會混亂而出現許多新興宗教。一些新的宗教出現,很多時候是充滿理想主義的烏托邦,但一些個人崇拜漸漸卻會變成獨裁。
而邪教之所以被理解作為邪教,很多時候不是關於信仰系統本身,而是團體的行為。
我們難以理解人們對於邪教的迷戀,為什麼這樣常人看似荒謬的事,這些人也會照做無誤。社會學家將一些會轉變成毀滅性邪教的要素歸納成七點。
1. A Crossroads,第一次參予的信眾正經歷一個人生交差點。也就是一個人面對前路,比較脆弱的時候,人們更是傾向嘗試新事物。
2. Soft Sell 軟性銷售,當人們參與了第一次的活動以後,招募的人便會鼓勵人繼續參與。
3. New Reality 新現實,處於一個向外界隔絕的空間,以更「了解」其思想。
4. Dear Leader,獨裁的教主會不時出現,塑造出只有這個人,才可以帶領這個團體走到正確的道路之上,排除所有外在、不同的聲音,因為這都是錯的。
5. The Enemy 製造外在敵人,鞏固團體。
6. Peer Pressure 同伴壓力,人之成為一個團體的一份子,1951年 社會心理學家Solomon Asch 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人在同伴壓力之下,甚至可以推翻人對現實的看法。他的實驗發現有75%的實驗對象最後同意多數人的答案,也是明顯是錯的。也是這所謂同伴壓力,令邪教組織侯易於控制成員。

7. Sociopathic Narcissist 當整個團體都順從於權力的核心時,這些人做的一切,其實不過是單純地為了服務一個人。就以1978年,人民殿堂為例,當時教主Jim Jones 認為自己反逼害,要自殺去了結自己的時候,他要求近千信眾一起自殺,當時大部分信徒二話不說而服毒自殺,最終釀成914人死亡的慘劇,其他有276 個兒童(相信兒童是被餵下毒藥)。
片中訪問到一些離開過邪教組織的人都表示,他們信心崩潰的第一步,往往是發現這個永遠不會錯的領導人原來不是永遠都是對的。漸漸會發現這些領導人根本是反覆無常之輩。
離開邪教,無疑是困難的,因為一直以來的價值觀,信念都建基於這個邪教之上。但當你跳出這個窄狹的小井以後,你會發現世界其實不像你預期。
Photo sourc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