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平日睡前,都會跟阿文聊一聊天,有時會開住音樂軟件播播歌單裡的音樂。
這是其中一首我喜歡的歌曲: 舒曼《童年情景》套曲中第七首,也是最有名的一首:夢幻曲。
- 在6:06 秒開始。
舒曼於1838年寫成《童年情景》,表達他對他妻子克拉拉的回憶。 全套作品對人物的心理刻畫逼真,在描寫童年快樂的時候,也流露出對童年逝去的惆悵。
全曲共十三首小曲連結而成,作者把兒時的生活畫面一幕幕串聯起來,再現成童年的情景,以喚起愛妻克拉拉對童年時代幸福的美好回憶。
而其中的第七首:夢幻曲,則是描述小孩幻想世界的夢幻,是以長大成人後的角度又思過去孩童天馬行空的想法。
阿文忽然大叫:「黎根之歌!」
我心裡打了十萬個問號。
原來舒曼的這首名曲,在香港電影「麥兜故事」中,被改編重新填詞成為「黎根之歌」。(小時候在電視看過麥兜故事,但已忘得一乾二淨了。寫文章之前,我又重看了一次)
黎根是一個長洲人,他有兩個項絕技:1,是滑浪風帆;2:搶包山。其中以搶包山為佳。滑浪風帆他培育了李麗珊成為奧運冠軍。但他的十二路搶包手卻沒有傳人。
後來,李麗珊再次扶戰奧運失敗,香港申辦亞運失敗,搶包山申請成為亞運推廣項目,亦以失敗告終。
這是電影結尾的一段獨白。
「我忽然明白,有啲野,冇就真係冇; 唔得,就真係唔得。冇魚蛋、冇粗面、冇去馬爾代夫、冇獎牌、冇張保仔寶藏,而張保仔都冇咬過個包。原來蠢,唔係咁好笑。蠢會失敗,會失望。失望,唔係咁好笑,肥都未必好笑,肥唔一定大力,大力都唔一定得。揸住個包,我忽然係度諗,大個左到我要面對呢個硬硼硼、未必到你發夢、又未必咁好笑既世界既時候、我會係點呢?」
兒時回憶的夢幻,同時也是回望今天自身對現實無力感的感歎。兒時許多幻想和童真,就在我們離開春田花花,來到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時,就漸漸地消失,然後就會發現其實我們面對許多事都「無力挽」。
以後,我再聽到《童年情景》的夢幻曲時,腦海就不其然會想起那個穿著黑白色間條衫對住大海唱歌的麻甩阿伯。
* 後來順道在網上找了「夢幻曲」的琴譜來彈彈,曲的技巧要求還好可以應付,似乎要真正表達曲譜的情感,撼動人們心扉,才是最難之處。
因為我們已很難再找到那一份純粹的情感。
24 三月 2020 at 10:44 上午
很美的曲子!
讚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