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館「香港故事」已在星期一(十月十九日),暫停開放兩年以作大型更新。
翻新後有什麼內容會被刪減?新增「回歸」的內容又會是什麼?似乎是民間最大關注。博物館方指展覽翻新後擬加入香港回歸後的事件,至於詳細情況,只能在兩年後重開時才會知道。人們主要的憂慮則是擔心翻新後博物館只倫為唱好中國唱好香港的政治宣傳工具,而非客觀地、多角度地認識香港歷史。

我認為編寫歷史,很難會有所謂完全中立和客觀,因為編寫歷史對於哪一些歷料放到歷史脈絡中,放的先後,表達手法,用字,其實背後也具有一些價值判斷。例如:若有留意到博物館提到九七,博物館會用「中國恢復行駛對香港的主權」、「香港回歸中國」等等,背後正是符合—「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官方立場。
歷史博物館作為官方的博物館,政治正確自然十分重點。
我們常常會聽人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說話,在今天卻未必那麼一面倒。因科技的發展迅速,更多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得以被記錄和流傳,歷史可以有更多不同的面向,而不是只流於官方的一套說法。政權當然只會強調對自己有利的說法,保護歷史不可能只靠歷史博物館,記住那些政權不願意提起的事的責任,就落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
我想起之前看《Hamilton》故事中最後的一首歌,《Who lives, who die, who tell your story》。以下是其中一句:
Every other founding fathers’ story gets told.
Every other founding father gets to grow old.
And when you’re gone, who remembers your name?
Who keeps your flame?
若干年後,不論極權是否還在,對於那些過去被極權逼害的人,當我們還會稱呼他作手足的話,那麼他們的名字和做過的事,就應該被記住和承傳。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故事。
發表迴響